手机版
1 1 1

新中国首位大使持“特殊”护照赴任 递出“国书第一号”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949年10月20日晚10时,北京前门火车站。站台上,政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目送列车消失在夜幕之中。周恩来送别的正是新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

  此时的王稼祥,正带着“国书第一号”,前往苏联……

  1949年10月2日晚,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发来电报,表示苏联政府决定建立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收到电报后,周恩来第一时间复电苏联政府,表示同意中苏建交。

  1949年10月4日清晨,一架飞机从莫斯科起飞。飞机上正是苏联派往新中国的首位大使罗申。

  从莫斯科到北京将近六千公里的路程。罗申先是坐飞机到达赤塔,再转乘火车,10月7日清晨到达满洲里,经哈尔滨到沈阳,9日傍晚从沈阳出发经天津到达北京。

  10月10日下午4时18分,罗申乘坐的专列缓缓驶入北京前门东站。

  经过商定,罗申大使向毛泽东递交国书的具体时间确定为10月16日下午5时整。

  新中国第一次递交国书仪式不能有任何纰漏,参礼人员的名单周恩来都要亲自审定,甚至仪式结束后的集体合影站位,他都要工作人员绘制出详细位置图。

  周恩来还特别指示,国书递交仪式必须要有仪仗队。

  1949年10月16日很快就到了,这一天中南海勤政殿内庄严肃穆,下午五点整,递交国书仪式准时开始,毛泽东主席身着深色的中山装礼服,神情庄严,肃立在典礼厅的中心位置。罗申大使将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签署的国书双手举起,恭敬地呈递给毛泽东主席。

  从当时的画面上能够看到,在毛泽东的身后有一座宽大的屏风,古色古香,这屏风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小秘密。

  章百家:当时我们要派一批外交官去出国当大使,这些大使都要经历递交国书这个场面。这些人以前大部分都是军人,所以这个仪式到底怎么弄,也不清楚。

  第一次罗申向毛主席递交国书的时候,那些大使都在一个屏风后面看,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从10月2日,苏联政府率先承认、建交,到16日完成递交国书仪式。短短十几天时间,就有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7国宣布与新中国建交。

  接受了苏联国书,接下来就是派出大使。

  1949年10月20日,毛泽东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唯一一份,由他签署,周恩来副署并在他们的名字下面加盖名章的“国书第一号”,交给了即将赴任的大使王稼祥。

  10月20日晚10时,北京前门火车站。站台上政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副总理郭沫若等,以及百余群众代表频频挥手致意,目送列车消失在夜幕之中。周恩来送别的正是新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

  就在王稼祥前往苏联当天,毛泽东做了一件让王稼祥意想不到的事。

  章百家:毛主席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信里就讲,王稼祥有三项任务。

  一个是担任驻苏大使,第二个就是他作为外交部第一副部长,指导中国驻其他东欧国家使馆的工作。第三个他又是中央委员,他需要担负中共和苏共之间的交涉往来的一些事情。

  由于时间仓促,王稼祥甚至连护照都没来得及办妥。由此他创造了新中国外交史上的“唯一”,唯一一位没有持护照赴任的大使。

  没有护照,王稼祥怎么出国?周恩来自有办法。

  就在王稼祥去苏联的前夜,周恩来特意找来了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让他以外交部办公厅的名义为王稼祥开具了一份“证明书”。新中国的第一位大使,拿着这样一份特殊的“护照”上任,这在外交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了。

  10月31日清晨,初冬的莫斯科已是寒意凛凛,然而莫斯科火车站里却是一片春意盎然。7时30分,历经十一天,新中国第一位大使,终于到达了苏联首都莫斯科。

  王稼祥走下火车,与早已等候在站台上的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葛罗米柯、莫斯科苏维埃主席波波夫等苏联党政军官员一一握手。

  1949年11月3日中午12点半,苏联外交部交际司官员乘坐最高苏维埃主席的汽车驶抵中国大使馆,迎接王稼祥大使前往克里姆林宫。

  按照礼宾程序,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什维尔尼克在距王稼祥大使四步之遥的地方站下,由交际司代理司长布舒耶夫上前将王稼祥大使介绍给什维尔尼克主席。

  随后,王稼祥开始宣读国书。

  他没有讲精通的俄语,而是用中文宣读国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伊始,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首先与我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人民对此极感欣慰。”

图:新中国第一份国书

图:新中国第一份国书

  1949年11月3日,永载新中国外交历史的一个日期。从这一天起,新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开始正式履行他的职责。也是从这一天,新中国第一次站在世界外交舞台之上。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6日 08:03 来源:“CCTV国家记忆”微信公众号 编辑:杨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