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小燕子,穿花衣……,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

  上世纪50年代,一首电影插曲传唱大半个中国。

  “大工厂”“新机器”正是那个时代的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后短短三年,就根本扭转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留下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各方面都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绩。毛泽东说,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他形象地把工业化比做鸟的主体,但是要飞上天还需要一对翅膀。这对翅膀是指什么?它又将带来怎样一场影响中国至深的社会变革?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为“一化三改”。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两者只有同时并举,才能展翅飞翔。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三大改造中列为首位。主要办法是通过自愿和互利原则,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51年9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强调互助合作运动要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大量发展劳动互助组,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有重点地发展土地入股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以后,1953年12月,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农村合作运动稳步前进。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般经过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因地制宜,按照不同手工业者容易接受的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国家坚持贯彻自愿互利原则,力求把合作社办得对生产者、国家和消费者三方面都有利。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途径实现的。在1953年以前,着重发展以加工订货为主的初级和中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1950年5月,《人民日报》两次报道上海私营棉纺企业经营状况,他们大多负债过多、困难特重,一时无法做到保本。其中,申新纱厂的名字多次出现。

  申新纱厂是荣氏家族的产业,在资本家最为集中的上海,荣氏家族被称为工商界第一大户。新中国建立后,年轻的荣毅仁接手了这些面临破产的企业。1950年,为企业生存考虑,荣毅仁提出为国家加工订货的办法。1954年,他又率先申请与政府公私合营。

  从1954年起,国家开始转入重点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4年底,国务院决定采取“统筹兼顾,归口安排,按行业改造”的方针,加快了改造私营工业的步伐。1955年年底,毛泽东约见工商界代表人物,亲自给他们做工作。毛泽东说,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是可以走向更富更强的,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毛泽东推心置腹的话语,使仍然心存疑虑的资本家纷纷下定决心,接受改造。

  1956年年初,全国各大城市出现公私合营的高潮。国家通过分红和支付股息的方式,付给私营工商业者30多亿元,超过了他们原有的资产总额,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拥护,成功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曾经设想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在1956年的初春,为庆祝三大改造迎来高潮,新中国举办了历史上第一届“春晚”。

  “随着农业合作化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手工业合作化的高潮,也提前到来了。”

  1956年1月15日,北京率先完成三大改造。到1956年年底,三大改造仅用四年时间就在全国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已确立。中国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