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市委组织部
北大红楼西侧有条细长的小胡同,名字叫中老胡同。它看起来是那么普通,但在100年前,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向导》周报,就在这条胡同里办公。1922年,《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办,发刊词里明确提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推倒军阀统治,为建立“统一、和平、自由、独立”的中国而奋斗。只出版了5期,《向导》周报便被租界当局查封。中共中央在上海一时难以立足,就连陈独秀也两次被捕。当时控制北京政府的直系军阀吴佩孚,装出一幅“好人”面孔,通电“保护劳工”。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中共中央机关陆续秘密迁到北京。10月中旬,《向导》主编蔡和森和妻子向警予来到了中老胡同。
《向导》周报是党的“喉舌”,许多重要文章都是蔡和森执笔撰写。他身体瘦弱,有哮喘病,但总是夜以继日地工作;写作中他往往记不起吃饭,有时晚上写作累了,不解衣服不脱鞋,横倒在床上休息一会儿,没多会儿,他又一股脑儿地爬起来,继续写作,直到天亮。
北京也并非安全之地。为了躲避危险,蔡和森在中老胡同、北大学生宿舍、中共北京区委秘密机关都住过,坚持“游击”办报。1923年2月,吴佩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蔡和森受到通缉,暂避北京高师。即便这样,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仔细研究报纸上的消息,了解政治动态和社会状况。
北京高师学生楚图南,到中共北京区委秘密机关打探消息,见到一个“女佣人”,回来向蔡和森汇报,才知道那位“女佣人”原来是蔡和森的妻子向警予。楚图南不解地问:既然有了紧急情况,为什么还让向警予同志一个人留在那儿呢?蔡和森说:向警予同志熟悉情况,留在那里,可以掩护不知情况的同志,做好善后工作。
北京的白色恐怖愈演愈烈,1923年3月上旬,《向导》周报编辑部被迫离京,前往广州。《向导》为宣传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推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黑暗中国的“一线曙光”。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