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China……”在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上,随着主持人宣布获奖信息的声音,年轻的一线焊工裴先峰获得银牌。中国首次参赛即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
时间拨向2019年,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一群平均年龄不超过22岁的中国技能健儿,不断跃上大赛领奖台,闪耀全场。16枚金牌、14枚银牌、5枚铜牌及17个优胜奖,蝉联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第一,再次刷新中国技能竞技的高度。
这不同平凡的跨越,是耀眼的时刻,是值得记忆的历史瞬间。从中国走向世界,从平凡走向卓越,中国技能进入世界的视野,展示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大自信。
翻开中华民族史册,四大发明、瓷器丝绸纺织曾经让世人惊叹,但中国制造贫瘠、技术技能人才凋零,也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犹记得,上世纪20年代,因为既无拖拉机手也无熟练的机械维修人员,“数量很少的拖拉机成了一堆废铁”的辛酸;犹记得,因为工业基础薄弱,产品和技术都要依靠舶来,洋火、洋布、洋灰这些生活用品都被老辈人冠以“洋”字的无奈……
百年波澜壮阔,百年风雨兼程,百年沧桑巨变。从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到大飞机C919,从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到天问一号首次探火,从第一艘沿海客货轮民主十号到第一艘国产航母……无数个第一的伟大跨越,让中国制造潮涌东方、照亮世界,托举的正是一代代大国工匠。他们运斤如风、削铁如泥,断长续短、鬼斧神工,在百年奋斗中不断书写着中国制造的传奇,将“中国工匠”“中国技能”写进了世界历史。
一组数字,让技能人才“光阴的故事”更富吸引力——到2020年底,技能人才总数已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约5800万人,全国技工院校2400多所。2016年以来,全国职工推出技术革新项目214.5万项,发明创造项目80.8万项,折射着崇尚技能、尊重创造的中国不断释放的巨大魅力。
(二)
1959年,全国新技工培养训练展览会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隆重开幕。正殿中央,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培养技术人材,是我们国家根本之图”金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首届全国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跨越时空的呼应,彰显着一个百年大党对技术工人、技能人才的重视。
时间回拨到上世纪30年代。那时,苏区极度缺乏枪支弹药,经济困难。在毛主席的支持倡导下,各苏区开展了包括技术工人、企业在内的革命竞赛。陕甘宁边区“赵占魁运动”、晋绥边区的“张秋凤运动”、晋冀鲁豫边区的“甄荣典运动”如火如荼,技术工人你追我赶,形成一股创新技术、积极工作的高潮。正是这样热切的创新期盼、急切的学习渴望,让中国技能人才在伟大征程中,敞开胸襟不断大步迈进。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满目萧条,百废待兴”的“一张白纸”,一个工业极端落后的“家底”,毛主席发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的忧虑:“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工厂办技工学校培养技术工人是一个好办法。”“提高劳动热忱,发展生产竞赛,奖励生产战线上的成绩昭著者,是提高生产的重要方法”,一穷二白的中国,到处是技术工人奋斗的身影,让中国制造一开始就充满了传奇。
时代的进步、改革的潮流,开启了一扇春天的窗口。但那时,与西方相比,中国制造、中国技能的差距,依然很大。中国技能,需要找到一把钥匙,打开融入世界前沿、时代潮流的大门。
“就像风一样快……我们现在很需要跑!”“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要经常帮助专业技术人员进修,给他们提供自学条件。”邓小平同志对于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技能发展的深邃思考,为技能人才、技术工人打开了奔向春天的大门。江泽民同志为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题字:“全国技术能手”。胡锦涛同志强调“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改革开放的大潮,冲破“技能低人一等”的思想桎梏,给技能发展带来崭新的天地。很多人的命运柳暗花明,很多人的梦想破土而出,打开了人们,尤其是技能青年对未来的想象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关心技能人才,多次对技能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这些重要论述为技能人才队伍发展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驶入了快车道。
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到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意见,从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重要指示到为首届全国技能大赛致贺信……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不断涌现,更多青年把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形成一股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浓厚风气。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在艰难中奋起,又在接续奋斗中不断向前,有激情燃烧的奋斗,有坚持不懈的尝试,中国技能在伟大思想的引领下,爆发出巨大的势能,一路奔涌向前。
(三)
翻开德国联邦政府出版的《德国概况》一书,有这样一句话:“德国是一个原材料匮乏的工业国家,它依赖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良好的职业教育孕育出优秀的技能人才,让德国制造成为享誉全球的名片。
岁月奔流,长风浩荡。中国技术工人、技能人才的教育培养,在民族危难之时发轫,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之中发展,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兴盛,画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轨迹。
1942年,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在陕甘宁边区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采用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将先进的技术带到了大西北农村,培养了一批能吃苦、讲实干的技术人才。有人说,在当年偏僻落后的山丹出现培黎学校,不亚于一场启蒙运动。正是一开始就重视技工教育,勇于接受先进教育理念,让中国技能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救济失业工人,校办工厂、厂办学校大量出现,有计划培养后备技术工人;改革开放后,“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技工学校的比例”,技工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党的十八大以后,大力发展、系统规划技工教育,坚持需求导向、深化改革、特色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多元办学,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不断涌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技工教育发展体系已经成型,技工教育成为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的摇篮。
工人不识字,成立工人文化宫,创办识字班、夜校、职工业余学校、工农学校,进行识字教育;技工缺经验、缺技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开展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改善新职业人才供给质量结构,加强新职业培训工作……持续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了以企业行业为主体、技工院校等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技能人才培养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实践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广阔天地。在战火纷飞中,用大锤敲击凿子,在无缝钢管的内腔刻制大炮筒的来复膛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岁月中,“工地是战场,工地是课堂”,把字写在工具上、门板上、木柱上,学技术学知识;脱贫攻坚战中,实施技能脱贫千校行动,进行技能扶贫。穿越时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实践为课堂,在祖国大地上用创新书写技能故事。
时代在变,产业在变,职业也在变。适应时代变化,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互联网营销师、农业经理人等新职业培训方兴未艾,无人机应用、3D打印、物联网应用等一大批新专业和专业方向应运而生,新兴产业亟需的高技能人才正在加速培养……
因为技工教育,很多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很多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很多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1950年,年仅16岁的耿鼎进入重庆一所技工学校学习,毕业后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并担任昆明重机厂总工艺师;2015年,来自四川凉山的阿木约布,经过珠海市技师学院与凉山州农业学校共同培养,成了珠海一家公司的车间班组长;宝钢技工学校毕业生王军,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称为“蓝领科学家”;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胡耿军成为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金牌获得者……他们就是技工教育的见证者,也见证着中国技能成长的步伐。
国家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是教育底蕴和教育实力的比拼。日益兴旺的技工教育,为技能人才培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众多有志于学技能的孩子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也不断培厚培深着技能强国、制造强国的根基。
(四)
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和实行八级工资制,工人的技术等级与工资等级挂钩。有人对此进行比喻,八级工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顶尖高手,不仅受人尊重,工资也比一般工人高。那个年代,很多技术工人以成为八级工为奋斗目标。
2020年,酒钢集团能源中心的一线技术工人、首席技师杜均通过了甘肃省人社厅组织的工程技术领域高级职称评审,破格获得正高级工程师职称,成为甘肃首位“工人专家”。
从技术工人到“工人专家”,从八级工到高级职称,这是激励使用技能人才的一个缩影,更是一个时代给予技术工人、技能人才地位的认可和尊重。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让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让技术工人、技能人才的尊严、社会的公平正义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待遇报酬上,激励着他们努力拼搏、刻苦钻研。苏区工人按其技术水平给付工资,造枪奇才刘贵福每月津贴是总司令朱德的近六倍,八级工待遇超过了厂长,那时,经济困难下,技术工人的待遇保障,显示着他们的卓然地位。
时代不会亏待技能追梦人。2008年,在3997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名单上,有400名高技能人才赫然在目;2010年,广州对“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的冠军、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教师陈立准,破天荒地重奖20万元;2019年,深圳出台对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重奖100万元的政策……“这在以前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有人这样说。这个梦,折射出技能人才待遇的巨大改变,反映出技能人才地位的极大提升。鼓励实行年薪制、协议薪酬制、专项特殊奖励……政策的不断改革完善,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获得感、幸福感。
从实行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到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再到建立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从分批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到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再到分步取消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从职业资格评价改革到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不断发力,改革不断破冰,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天花板”被打破。“科学家造梦,工程师作图,技能人才做工”,这种楚河汉界、泾渭分明的职业分工,也正在走向融合。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1954年,邮政部发行了一套主题为张名山“反围盘”和主题为王崇伦“万能工具胎”的特种邮票,让人体会技能之美;1995年以来开展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活动,让人感受技能人才之重……技术工人、技能人才当选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成为全国劳模,站上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领奖舞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青创先锋工作室不断涌现,崇尚技能的氛围日益浓厚。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技能人才的政治、经济、社会待遇的不断提高,激励着广大技能人才,尤其是更多青年走上了技能报国、技能成才之路。
(五)
冬日的广州,繁花似锦,暖意融融。
2020年12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这里落下帷幕。2557名选手在86个比赛项目切磋技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赛事规格最高、竞赛项目最多、参赛规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社会影响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大赛。
大赛现场,是技能展演的饕餮盛宴,是实力的展现、本领的比拼,更是一个彰显中国技能水平的窗口。“这些年轻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绘就了成才之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技能人才也有辉煌的人生。”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华技能大奖的中车首席技能专家罗昭强这样感叹。
“增加生产各争先,劳动竞赛胜往年,优胜题名红板上,懒疏写在黑板边。”这首当年苏区流传的歌谣,唱出了工人与工人之间、工厂与企业之间,你追我赶,实现技术革新的情景。正是这样的竞赛,让技术工人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觉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职业技能竞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对壮大技术工人队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从延安时期山沟沟里的革命竞赛到20世纪50年代的企业工人技术比赛、技能比武,从全国首届青年奥林匹克技能大赛到“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从“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到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从“三区三州”职业技能大赛到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从全国技能大赛到世界技能大赛,蓬勃开展的技能竞赛,为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了圆梦舞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形成了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大赛体系,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奖。近年来,我国每年举办国家级一类大赛近10项、国家级二类竞赛70余项,参与竞赛人数达到1000多万人,涉及的竞赛职业工种有上百个。同时,各地区也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了各级各类竞赛活动。
竞赛场上金戈铁马,只为技能一展芳华。在众多技能大赛中,总能看到这样的留言:“当技术工人照样能出彩”“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心声,在大赛上不断回响,在社会中广泛传播。
(六)
徐立平为铸“利剑”不畏险,“雕刻”火药三十年;彭祥华二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祖国偏远地区工程建设一线;孟剑锋在厚度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錾出细致的纺织纹理……2015年,一部《大国工匠》专题片在央视热播,讲述劳动者用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些不平凡的劳动者,大都没有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相关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这是一种技能报国、技能成才的信仰追求。无论是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还是西方技术封锁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无论是温饱还没有解决的时代,还是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都无法阻挡技术工人、技能人才对技能报国技能成才的孜孜追求。工人们吃住在车间,饿了就吃口干粮,咬口咸菜,困了就在厂房里和衣而眠,只为制作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隐姓埋名,只为成功发射两弹一星……他们把对技能的热爱,对肩上责任、心中信念的执着,书写在祖国大地,铭刻在人民心间,托举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梦想。这也是百年来,中国技能闪耀世界的奥秘所在,也是他们勇往直前、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关键力量所在。
这是一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从青花瓷到中式园林,从鲁班刻凤、庖丁解牛到《考工记》《天工开物》,中国自古就不缺少“工匠基因”。用数控机床把毛坯打造成尺寸误差在0.01-0.02毫米间的成品;一把锉刀锉削出精度0.003毫米的航空零件;时速达350公里的“复兴号”,离不开“一枪三焊”的独门绝技;7毫米细的钢丝吊起5辆小轿车;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他们卓越的劳动创造、极致的追求精神,展现出产业工人的技艺之美,闪耀着大国工匠的精神光芒。他们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这是一种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焊接巧匠”高凤林、“金牌工人”许振超、“油井女杰”束滨霞、“高空养路人”赵大坪、“机电大王”杨杰……一批批技能楷模和大师成长的背后,都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身影,都有着那种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建筑石雕能“筑”出世界冠军、剪发剪成副教授,外卖骑手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拧螺丝可以“拧”成全国劳模,手持焊枪可以身披国旗走上国际大赛领奖台,这些骄人业绩的取得,靠的就是那日日夜夜的钻研奋斗。
赤子其人,寸心如丹。时代给予了技能人才展示自我的机遇,技能人才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了奋斗的人生,为“你怎样,中国技能就怎样”做出了生动的注脚。
(七)
对历史的最好回望,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翻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拓宽技术工人上升通道,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和技能等级认定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这是一幅技能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涌流的美好蓝图,更是一个新时代的梦想。
载着未来梦想启航,怀着报国之志出发。今天,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跑道上全速奔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中国技能全速奔跑的关键所在、中国技能人才队伍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蓄势待发,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不断涌现,必将带动工人阶级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而使党的阶级基础更加牢固,必将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