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20世纪初期的中国积贫积弱,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入侵。为了寻找出路,一批具有爱国理想的教育家在北京发起“留法俭学会”。此后,一大批青年学子们怀抱着“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愿望,选择漂洋过海,奔赴法国。

  1919年12月,湖南进步青年蔡和森与30多名学生从上海启程,登上邮船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9月,时年16岁的邓小平乘坐邮轮“盎特莱蓬”号航行1.5万千米、历经三十多天来到法国马赛。11月,22岁的周恩来登上“波尔多斯”号邮船开始了他游学欧洲、追求真理的新征程。

  但是,这些对新世界满怀向往的中国青年学生刚刚走下邮轮,就陷入了困境。

  当时欧洲经济萧条,大部分学生找到的都是一些非常繁重的体力活。

  赴法的中国留学生们在经历了求学不能、反抗无门后,逐渐看清了标榜着“自由、民主、博爱”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真面目。

  尽管生活艰辛,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们思考最多的仍然是国家和民族该往何处去的问题,他们先后受到当时法国左翼思想的影响,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蔡和森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锋。1920年7月,在法国的小镇蒙达尔纪,蔡和森等20余人召开了会议,在讨论会上,蔡和森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和“组织共产党”的主张。

  后来,蔡和森把这次会议的内容寄给了远在国内的毛泽东,毛泽东在回信中间写道:“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为了团结、教育广大旅法青年学生,在法留学的周恩来等人在法国发起成立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邓小平进入了旅欧青年团的核心领导层,负责宣传工作。1924年初,机关刊物《赤光》半月刊诞生,邓小平是这个刊物编辑部重要的一员。

  1925年,赴法留学的大批先进分子或辗转回国参加革命,或远赴苏联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介绍到中国,并为中国共产党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家。

  几十年后,他们之中出现了新中国的总理、共和国元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及蜚声国内外的生物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党史重要的一页,是中国革命史中的一座丰碑。

  2019年5月4日,雕塑家吴为山为纪念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创作了大型青铜浮雕作品《百年丰碑》。

  这件雕塑宽约5米,高约3米, 是由“工”字形造的一个塑形,有勤工俭学的含义。

  “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和聂荣臻。吴为山为了突出这四个人,通过‘起位’的高低,来形成前后的一种空间关系。”

  ——美术专家尚辉

  《百年丰碑》这座青铜雕塑的正面和背面都镌刻着法文 “勤工俭学100周年”,碑体呈砖石垒砌的造型,象征着无数胸怀理想的仁人志士。

  雕塑家吴为山在塑造人物造型时,选取了革命先驱们典型的面貌和服饰特征。例如周恩来,表情坚毅,身形挺拔,散发出沉稳持重的气质。邓小平头戴鸭舌帽,身披大衣,年少的面庞上充满自信,意气风发。

  在塑形之上,吴为山着意传达神韵,在写实中融入写意,巧妙地利用材料的质感和简括的手法将人物的力量感和精神气质形神兼备地传达出来。

  2018年10月1日,雕塑家吴为山接到任务后,开始从雕塑的主题思想、雕刻形式以及展现内容上认真构思。

  雕塑家吴为山走访了蒙达尔纪市的“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纪念馆内的每一张图片和每一个老物件都再现了勤工俭学先辈们的足迹。吴为山被这些革命先驱们的故事所激励,回国后,他迅速创作出一座青铜雕塑模型,于2019年3月份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揭幕。

  当时法国有关方面看到雕塑后非常惊喜,于是便邀请吴为山创作一座更大的青铜雕塑,并约定两个月内交付,用以安放在蒙达尔纪的“邓小平广场”。

  100多年前载着留法学生的邮轮,不仅开启了一次青春的远行,更承载着一群学子们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理想。

  青春与时代相辉映,青年与祖国共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关心青年成长成才,为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们,怀揣远大理想、牢记党的嘱托、肩负时代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向前,并书写着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留法的学生们到了法国之后发生了什么故事?青铜浮雕《百年丰碑》还有哪些鲜明的艺术特色?

  让我们跟随中共党史专家欧阳雪梅、美术评论家尚辉一起,了解《百年丰碑》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