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人才工作,注重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人才理念和制度体系,激励了广大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力量。
一百年来,伴随着党的事业日新月异,党的人才工作成就举世瞩目。
人才队伍建设加力向前,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实行引培并举,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与党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才大军;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坚持破“四唯”、立新标,健全人才使用、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加快构建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人才作用发挥日益充分,一批批优秀知识分子前赴后继,各方面优秀人才大展其长。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战略高技术领域重大跨越振奋人心,高铁、5G、新能源等高端产业屡创佳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捷报频传。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广大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天下英才纷至沓来、源头活水驱动创新”的愿景正变为现实。
“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
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大力吸收知识分子
建党初期,围绕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等理论问题,党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广泛讨论,总体上认为知识分子具有革命性,应当团结知识分子共同革命。党的四大首次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入党列为党的组织工作。党在实践中注意向知识分子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政策上引导他们投身工农运动,参加党的组织,初步形成了团结知识分子的政策。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解决干部缺乏的问题,我们党大力开展了吸收知识分子入党、参军及加入干部队伍工作。毛泽东强调,“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1939年12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著名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决定下发后,党的各级组织开始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工作,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万千知识分子赴延安
党联合并团结知识分子共同抗日,逐步确定了团结、吸收、教育知识分子的政策。政策实践中,党十分关心知识分子的思想进步,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到抗战前线锻炼成长。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知识分子政策的巨大感召力下,“天下英雄豪杰云集延安”。据统计,1938年至1939年间,约有6万名学者、艺术家和知识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碍奔赴延安。除了延安,晋察冀根据地因为靠近京津,吸引了两地许多高校以及东北的流亡学生前往投奔,一时以人才荟萃而著称。苏沪等地的青年学生则大量奔赴江南新四军的驻地。
“革命的知识青年成批地投入军队”,成为部队发展“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极大地改善了干部队伍素质结构。
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
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强调,要改变我国经济文化的落后面貌,必须把知识分子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充分利用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新中国建设服务。
进城之初,党和政府对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采用全部“包下来”的政策,继续从事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等工作,以用其所长,建设新国家。党还积极争取留居国外的学者和留学生回国,帮助他们实现为国效力的夙愿。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叶笃正、程开甲等一批科学家和学者,毅然回国参加建设。到1952年底,已有2000多名留学生和专家学者回国。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情况来看,许多知识分子都有重新学习的愿望,希望深入地了解共产党,了解新社会。党按照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先后举办了军政大学、革命大学及各种短期培训班,并组织知识分子学习时事政策文件,开设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主义、新民主主义论等理论课程。
1951年11月,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在大中小学的教职员和高中以上学生中,普遍进行初步的思想改造工作。其后,毛泽东赞扬文化教育界知识分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全国文联在各地全面开展整风学习。1952年六七月间,科技界也开展了学习运动。这样,始于教育界的以改造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学习运动,发展为全国性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广大知识分子经受了实际斗争的锻炼,跟上时代步伐,为发展新中国的科教文化事业贡献了知识和才智。
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到来后,各方面领导骨干不足的情况日益突出,尤其是科技文化部门干部。
1956年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指出,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了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关于在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中吸收党员的工作,过去有严重的关门主义倾向,今后必须加以彻底的纠正。”
当年4月,中央组织部提交了《关于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计划的报告》。5月21日,中央转批了中央组织部的报告,并要求,应特别注意吸收高级知识分子入党。计划下发后,知识分子发展党员工作有了明显进步。据1957年6月底统计,在全国11万名高级知识分子中,有党员1.75万多名,其中1万余名是1956年以后入党的。全国许多著名科学家、文艺工作者等,如钱学森、李四光、梅兰芳等被发展为党员,他们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成就和贡献。
调整知识分子政策
1956年底,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加上经济建设中出现冒进的影响未能完全消除,一些新的社会矛盾突出出来。面对新矛盾,1957年,中央开展全党整风,并于当年6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右派斗争。1958年夏,整风和反右派斗争结束时,全国共有55万多人被划为右派分子,约占全国知识分子总数的10%。许多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由于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遭受了长期的冤屈和磨难,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整个国家和党的事业的巨大损失。1961年,中央逐步端正了知识分子的工作方向,使党同知识分子的紧张关系得到缓解。1962年3月,周恩来在全国科学工作会议上发表《论知识分子问题》的讲话,宣布给广大知识分子“脱帽”,许多人潸然泪下,让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得到了极大地解放,从而以极大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我国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开展“三线建设”,广大知识分子热烈响应“好人好马上三线”号召,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用智慧、汗水甚至生命,为建起上千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期间,相继建成的成昆、宝成、川黔等铁路,改变了西南地区长期交通梗阻的闭塞落后状况,建成的大庆油田,为国家实现石油自给起了决定性作用。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护和支持下,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努力排除动乱造成的严重干扰,经过不懈努力,为祖国国防、科技、经济社会方面取得的成就做出了重大贡献。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我国在宇宙航天技术方面取得历史性的突破。这时开始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至今仍给人们勇攀科学高峰以强大动力。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为“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平反,是粉碎“四人帮”后党的组织工作中一项极迫切的任务。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是从文化和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开始的。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他明确指出,无论是从事科研工作的,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劳动者。因此,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随后全国科学大会等一系列会议的相继举行,使人们对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正确认识。
与此同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迅速展开:1978年10至11月间,中央组织部分批召开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座谈会,提出要充分信任知识分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1978年11月,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提出继续做好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等;1982年至1986年,连续开展了四次全国性检查,推动知识分子政策落实……这些政策和措施的相继出台及落实,在党内外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199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京举行大会,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科技专家。江泽民在大会上指出,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人才资源日益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2003年5月,中央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当年12月,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2010年4月,中央出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新时期人才工作作出重大部署,提出了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总体部署和重大举措。
“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2012年9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完善党管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管人才是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各级党委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改进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
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党管人才的有效途径,普遍制定了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地省委书记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形成“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高度自觉。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
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
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强调,要把最好的资源配置起来,让各类人才的智慧充分发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各级党委政府抓人才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增强,加大招才引智和人才投入力度,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组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通过搭建产业平台、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优质服务等多种措施,形成集聚人才、关爱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氛围,以人才集聚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科技创新,人才为先。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就提出,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提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和人才的关系。
为建设一支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2016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着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各地各部门协调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偏向,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加快构建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使更多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大国工匠不断涌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再次荣登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第一,成功举办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越来越多的技能人才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规划《建议》,专门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技能提升行动;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制度等内容。
2021年5月28日,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召开,关于人才评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在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上,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这些重要指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造就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
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要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振聋发聩,给人深刻启迪。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参观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展。他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时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广泛宣传表彰爱国报国、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在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才中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精神,激励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2018年8月,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对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作出部署。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全面加强宣传解读,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兴起了学习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热潮。组织深入学习研讨、抓实专题研修培训,充分发挥典型引导作用,广泛开展岗位践行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奋斗激情,持续引导广大知识分子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启 示
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历经百年发展,既沉淀了鲜活的经验,又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一贯坚持党管人才工作原则,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择天下英才而育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党的事业蓬勃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一贯坚持以用为本原则,重视形成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既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又遵循人才工作特点,深化改革,破除障碍,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一贯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感召凝聚包括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人才奋斗报国、勇攀高峰。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在“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新时代号令下,我们的人才事业必将更加兴旺。
延伸阅读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