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978年的广东,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落后,能源与商品供应短缺。1978年3月,中央派习仲勋主政广东。他日夜思考,如何才能发展经济,改善广东人民的生活?

  1978年7月,习仲勋同志到宝安县视察调研,他耳闻目睹界河两岸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巨大反差,鼓励宝安县引进外商投资办厂,搞外贸加工。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与深圳同时成立经济特区的还有珠海、汕头和厦门。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

  《春天的故事》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用歌声表达了改革开放给深圳特区乃至整个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呢?

  经济特区建立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迅猛,显著拉动东南沿海地区外贸出口和引进外资。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深圳特区。1992年初,邓小平南下,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历经40多年发展,深圳实现了由一个边陲小镇到国际大都市,从经济开发到统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由解决温饱到高质量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珠海已经与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厦门已经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岛城发展为高素质、高颜值的国际化都市。

  而素有和美侨乡、粤东明珠之称的汕头,则通过“走出去”“引进来”逐步构建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四个经济特区发挥各自优势,用历史性的变化和世人公认的辉煌成就,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路的巨大成功。

  经济特区发展背后体现出了一种怎样的奋斗精神呢?

  “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破了原来的精神枷锁,推动了经济的腾飞。”

  ——中共党史专家江英

  经济特区的沧桑巨变是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拼搏奋斗干出来的。在新起点上,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