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镜前,精心打量、反复调整胸前的党员徽章,一股暖流涌上心头。2021年4月29日值得铭记,这一天是陈鑫华的入党日。
这枚让陈鑫华倍感珍爱的党员徽章背后,印刻着这个唐山小伙9年来扎根边疆的青春梦想,记录着一场破茧而生的思想蜕变。“没有什么比这一刻,更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循着他深深的感慨,一段追寻信仰、拔节而生的成长故事跃入眼帘……
在阿拉山口,我明白了什么是党员
1988年出生的陈鑫华,腼腆慢热的性格中,带着几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倔强。2012年8月,从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自动化专业轨道交通信号方向毕业后,陈鑫华没有留在老家唐山,而是选择了一条亲友眼中的艰苦道路——横跨大半个中国,来到乌鲁木齐铁路局乌鲁木齐西车辆段报到。
彼时,“入党”对于初入职的陈鑫华来说,“是要求上进的表现”,更是一份立志追梦的决心。2013年10月,实习期的他,向车间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那时干事劲头很足,但对什么是党员、要成为什么样的党员,还没有很深的认识。”陈鑫华坦言。
艰苦的环境是最好的实践课堂。作为一名红外线检车员,陈鑫华工作的第一站,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西北国门——阿拉山口。下车的一刹那,刺骨的寒风瞬间穿透了陈鑫华单薄的衣衫。恶劣的自然环境仅仅是第一个考验,接踵而来的还有业务技术的不熟练和远离家乡的孤独。
陈鑫华的迷茫和苦闷,同组的老党员看在眼里。“遇到困难不可怕,最怕的就是人泄了气”“不懂的环节,要多听多观察”……时常温馨的开导,让他信心倍增。
在阿拉山口肆虐的大风中,党员们的苦干实干让陈鑫华深受触动。工长胡光远总是什么事都带头干,大家累了,他扛着疲惫说:“你们歇歇,剩下的我来”;老师傅王德军下班后,习惯留下来再检查一遍机房附属设备,把难解的问题留给自己,一盏黄色的台灯常常亮到深夜;工友刘彦玉年纪不大,但跟其他老党员一样敢于担当作表率,有一次遇到风吹雪天气,阿恰尔红外线探测站设备突然报故障,刚刚从蘑菇滩作业回来的刘彦玉,毫不迟疑又顶风冒雪前去处理……“以前对什么是党员认识和感受都不够深刻,看到他们才明白,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党员从来都是冲在最前面的那群人。”受到鼓舞的陈鑫华也不甘落后,像海绵一样,尽可能地汲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仔细观察老师傅排障、随时记录疑问和术语、在工作间隙恶补理论知识……持续的积累,让陈鑫华很快从技术“小白”成长为车间技术能手,从“被动干”“不知道怎么干”变为“主动干”“抢着干”。
2015年,陈鑫华再一次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一次,“入党”对陈鑫华而言,有了更清晰的轮廓和更深刻的内涵:“想做一名像师傅们那样不畏难、冲在前的党员。”
组织的帮助,让我的思想悄然升华
在阿拉山口的历练,让陈鑫华增添了迎难而上的勇气。2015年,中国铁路总公司举办全路车辆系统技术比武,陈鑫华主动请缨。看着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的他,车间党支部书记唐宏彬有些担心:“时间短、任务重,如果你能在一周内达到参赛水平,就让你去。”为了取得参赛机会,陈鑫华投入了高强度的训练:早上跑步锻炼体能,上午背诵理论、上机答题,下午实操演练、模拟排障,晚上总结经验、改进提高……努力换来硕果,在比赛中,他一举夺得TFDS维修工个人全能一等奖、TFDS设备故障诊断处理实作一等奖、制动钳工工种第二名的好成绩。
载誉归来的陈鑫华,成了乌鲁木齐西车辆段的“名人”,一时间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业务技术好,工作上就有‘优先权’。”忆及当时,陈鑫华有些惭愧。“虽然能力上有了进步,但思想上还有待提升。”发现陈鑫华思想认识上有偏差,唐宏彬多次和他促膝长谈,还给他安排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轮流跟着身边的老党员学习。
“当时心里有点不理解、不情愿,但后来发现,这真正成了我人生的转折点。”从自我关注中走出,陈鑫华明白了党组织的良苦用心。2016年连续降雪期间,班组的2名老党员义无反顾承担了全部的上线清雪任务,连续奋战7天7夜,最少的一天只睡了2个小时;副工长徐小明总是默默为自己增加工作量,即使不是要求范围内的任务,也总是想办法把它做得尽善尽美……“在他们身上,我没有看到我认为的属于技术骨干的那份轻松,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真切的感悟让陈鑫华解开了思想的疙瘩,“一个人的成就不能仅仅是业务上的创先争优,更应该是思想上的提高和进步。”
在那之后,陈鑫华更坚定了入党的信念。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特色党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突击奉献一线……哪里能提升理论水平、锤炼过硬作风、增强工作本领,哪里就有陈鑫华的身影。
困难面前,我没理由退缩
思想的洗礼和组织的帮助,将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底色绘入陈鑫华的青春理想中,当难题与挑战来临时,化作“我负责!”“我先上!”的行动自觉。
为解决设备更新换代和人员流动造成的“人机脱节”问题,2016年底,在车间党支部的支持下,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陈鑫华主动与党员技术骨干胡光远、向鸣组成了“光鸣鑫”党员先锋工作室。工作室不仅要负责攻克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还制定了“一对一青工帮扶计划”。“利用休班的时间,我们每周开展两次、每次进行两个课时的培训,从理论、分析故障到实验机拆装,把每个流程都讲清楚、讲明白。”陈鑫华介绍。现在,车间每个工作组至少能保证有两名技术过硬的维修人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工作室的培训课由从前的“你讲我听”变为“分享互动”,一大批技术骨干纷纷涌现。
这次,陈鑫华没有沉浸在成就的光环中,而是选择把更多的责任扛上肩头,将光和热源源不断奉献给他热爱的事业。
2020年初,疫情防控期间,陈鑫华放弃回家的机会,在伊宁班组坚守岗位52天。面对没过膝盖的积雪、零下二十几度的天气、极度不便的交通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他没有喊苦喊累,而是像当年在阿拉山口的工长胡光远一样,对身边的工友说出了那句“你们歇歇,剩下的我来!”
许多工友说,“红外线检车员”这个岗位,默默无闻、昼夜颠倒,实在是个苦差事,在茫茫戈壁,孤独寂寥时刻相伴、风餐露宿更是常事。而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磨砺中,信仰变得更加坚定,青春理想得以绽放。
“作为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孩子,我见证了家庭由贫困到富裕的变化;作为一名铁路职工,我正亲历着中国铁路的技术进步和新疆铁路的快速发展,我感到深深的自豪,更体会到要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临别,陈鑫华起身,不由地摸了摸胸前那枚崭新的党员徽章。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