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吃百姓饭要给钱

  1932年3月的一天,十几个扛着枪的人进入了陕西照金镇芋园村,村民们以为是土匪来了,扔下还未吃的午饭,躲进山里。

  回到家后,他们发现除了锅里的食物,家里什么东西都没动,灶台上却多了几块银元。

  这是当地老百姓第一次遇见吃饭给钱的队伍,后来,他们才知道来的人是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工农武装。

  上世纪30年代初,陕甘边地区军阀混战,国民党民团横行霸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给劳苦百姓找到出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陕甘边地区举行了多次兵变和武装起义,但大多都失败了。

  他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发现,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革命根据地。他们决心走“井冈山”的道路,“最根本的一条是要有根据地”。

  2.岩洞虽小 五脏俱全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二团。这是陕甘边苏区第一支正规红军。成立之后,便在陕甘边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

  1933年8月,中共陕甘边特委军委书记、陕甘边区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委习仲勋和特委其他成员,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承担起了独立领导陕甘边苏区的重任。

  习仲勋在仔细听取各种意见后,明确表示:要继续创造和扩大陕甘边苏区,就必须把多个武装力量联合起来,一致行动。

  位于陕西省铜川市的薛家寨,是照金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海拔160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横向凹裂进去四个天然岩洞,在这方寸之地,红军医院、被服厂、兵工厂、后勤仓库和指挥部一应俱全。

  3.将原本给自家老人准备的棺材献给英烈

  在老百姓的支持下,照金苏区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剿”,这使国民党当局十分震怒。蒋介石多次电令西安绥靖公署,限期攻克薛家寨。

  1933年9月下旬,西安绥靖公署纠集民团千余人, “围剿”照金苏区。此时,照金苏区红军游击队仅凭着400余人的力量,在山上与敌人战斗了五天五夜。

  陕甘游击队总指挥李妙斋指挥部队奋力反击,在追击逃敌时中了冷枪,与警卫员一起英勇牺牲。

  为了妥善安置两位烈士的遗体,当时的赤卫队员祁龙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原本给自家老人准备的棺材,奉献给英烈。 

  4.“娃娃主席”习仲勋与“十两秤”

  荔园堡古城曾是北宋抵御西夏南侵的前沿边哨,城名由宋英宗钦赐,1934年11月1日至7日,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

  大会经过充分酝酿讨论,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领导成员。年仅21岁的习仲勋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娃娃主席”。 

  在南梁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前,南梁山区一直没有集市贸易,当地农民群众物资交流处于停滞隔绝的状态。为了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南梁集市应运而生。

  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习仲勋发现来集市的人不少,做生意的人却不多。

  原来,边区百姓当时都使用旧制秤度量,十六两为一斤,而从西安等地来的商人却使用市斤秤,十两为一斤,贸易过程中换算复杂,容易有误差。加上白银、银元、清代的官银号都有流通,货币市场十分混乱。

  边区政府考虑到这些问题,自制了十两秤,统一了计量标准,集市又活跃起来。

  1935年,在刘志丹的指挥下,西北红军连克安定、延长、安塞、靖边、保安等6座县城,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西北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长期分离的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陕甘革命根据地。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主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

  1936年2月至7月,红军先后进行东征和西征,将陕甘根据地扩大为陕甘宁根据地。

  不幸的是,在东征作战中,陕甘苏区和西北红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牺牲,年仅33岁。他用生命践行了他在入党时“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的誓言。

  1936年6月,保安县改名志丹县。1942年,安定县改名子长县。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予以高度评价。

毛泽东亲自为刘志丹题词

“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为谢子长题词

“民族英雄”、“虽死犹生”

并评价习仲勋是

“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