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水井村的百亩荷塘莲叶接天,粉蕊渐露,馨香扑鼻。村民们围坐塘边垂钓,聊着即将到来的荷花节和四面八方的游客,每个人脸上都喜气洋洋。
瞅见第一书记王泽勇走来,村民们兴奋地站起来打着招呼:“王书记,你从‘中央’回来啦!”
驻村5年,王泽勇带着全村的党员干部群众苦干实干,把一个穷散乱的村庄变成了美丽富裕的新家园。前不久,王泽勇以脱贫攻坚领域党员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中宣部中外记者见面会。全村老少围坐一起,盯着电视机上的“自家书记”,别提多么自豪了。
组织强起来——
凝聚众人拾柴的力量
2016年4月,受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选派,王泽勇来到贫困村——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村民吴海和在藕田里第一次见到了年轻的“新书记”:“当时我就不‘张’(理睬)他,年纪又轻,以为过来镀个金拍拍屁股走人了。”
工作局面难打开,“说不如干”,王泽勇心想。他默默拿起“民情日记本”,揣着“困难群众在哪里?致贫原因是什么?资产资源有哪些?村情村规怎么样?”几个问题,开始了一天3万步的入户走访。仅用三个月时间,就用脚步丈量了水井村的山山水水,熟悉了384户1629名贫困人口家的“瓢大碗小”,记录了村民急需解决的点点滴滴。
水井村此前一直在摸索产业的转型发展,但许多群众对村里政策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甚至唱反调:“老祖宗把地交给我的时候,田里种的是水稻,地里种的是油菜,没听过要这样搞。”土地流转、项目建设等工作很难推动。
王泽勇意识到,带动村庄发展首先必须凝聚起众人拾柴的力量,提升村党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号召力,真正让群众相信党、跟党走。
他从抓好“三会一课”开始,邀请市县党校教师到村里开展“流动党课进村寨·党的声音进万家”宣讲活动,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田埂院落。同时开展为离世老党员“送追思”、为贫困党员“送技术”、建立党员微信群送“网络党课”等活动夯实支部建设。
水井村有位老党员,对村里工作很热心,但几个子女无论是流转土地还是发展产业,大小工作都抵触,让村干部十分头疼。2019年老党员过世时,王泽勇组织村“两委”干部前往吊唁,现场宣读了老党员的生平事迹和为党组织做出的贡献,在场人员无不动容。从那之后,老人的子女改变了以往态度,对村里开展的工作积极主动参与支持。
“从这件事我明白了‘身体靠运动,组织靠活动’,党员教育不止要针对党员开展,而且要深入到群众中去。”王泽勇说。
产业建起来——
村庄发展找准“定盘星”
“村子穷,归根到底是村集体经济的问题。村集体经济不发展,脱贫、振兴就无处可依。”借助普定县“一村一公司”的发展契机,王泽勇和村“两委”成立村集体公司,以集体之力,为水井村新的发展路径“破题”。
水井村此前一直种植莲藕,但种植面积小且零散,始终不成规模。用老支书董开民的话说,“大的批发商不来,不够人家一车货;小商小贩也不来,不如直接去市场批发。”
“种莲藕行不行?我们还能种啥?”那段时间王泽勇苦思冥想,成天从网上、书上搜罗各种信息,“头发一把一把地掉”。九月份,他带上几个村干部和藕农,踏上了外出考察之路。
“2016年9月7日,阴。今天我、龚元心、吴海和等人一大早到昆明去考察莲藕和红葱的销售市场。到昆明已是晚上11点,我们赶到批发市场挨家打听。既然来了,我们一定要充分了解才不虚此行。”王泽勇在“民情日记本”里记录下了“取经”过程。
几次考察下来,吴海和对王泽勇的印象有了很大变化,他发现这个书记“态度真诚,想干事”:“他带着我们去外省考察学习,不管出去多少人,都是他请大家吃饭。我们还以为他可以回单位报销,后来才知道都是他自掏腰包。”
市场调研、咨询专家,多番周折后,王泽勇和村“两委”干部确定了水井村“果树上山、香葱进地、莲藕下田、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之路。
种植规模小,产业就成不了大气候。王泽勇利用老百姓吃饭的时间,掰着手指头给村民计算流转土地、推动项目建设的收益。
产业发展同时需要一批能做事、善带富的实用型人才“打样”。在带着吴海和外出选种、学习技术、打开销路的同时,王泽勇不断和他谈心谈话,鼓励他积极向组织靠拢,发挥榜样作用,带动更多人致富。王泽勇的务实作风感染了吴海和,他随即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在2020年被吸收为正式党员。
凭借“将年轻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将致富带头人吸引向党组织靠拢”的“双轨模式”,王泽勇共指导发展5名党员,培养了6名年轻骨干加入村集体公司。
第一书记的恳切态度,党员干部的新风新貌,让村民对产业发展有了信心,积极响应。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吸纳农户土地入股,王泽勇组织村民发展莲藕1000亩,茶叶、经果林1200亩,四季香葱、萝卜、茴香等蔬菜300余亩。村集体经济发展以来,从“空壳”到“破壳”,连续两年突破350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200余人,发放务工工资120余万元,带动了全村脱贫。
作为第一书记,他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优势,积极争取航空工业“娘家人”140万元的帮扶资金新建自动化生产车间,将水井村的蔬菜、茶叶销往航空工业旗下的各大企业,5年来带动消费扶贫400余万元。
化处镇党委书记罗小东介绍:“水井村以前在镇上的发展比较滞后,在王泽勇的带领下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周边村子纷纷效仿,起到了引领作用。”
村庄美起来——
乡村治理“内外兼修”
2018年6月,王泽勇第一次驻村期满。母亲住院、媳妇生病、小孩脑膜炎,意外纷至沓来,他有了到期轮换的想法。村民们不知道他的家庭情况,得知书记要走,联名摁手印希望留下“好书记”。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泽勇有些哽咽:“说实话,当时的心情非常复杂。家里需要我回去当家,但是村里的厂子刚建成投产,自动化生产才起步。我最后还是留下了,不能抛下‘大家’去顾自己的‘小家’。”
对水井村的情感和“组织给我的课题,我要做到最好”的坚定信念,支撑着他舍小家、为大家,带领村民稳扎稳打,打赢脱贫攻坚战,继续擘画乡村振兴蓝图。
美丽乡村,是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型的民生愿景。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鼓了百姓“荷包”,为了“美丽”百姓生活,王泽勇带领村干部对水井村进行了全域规划,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饮水安全工程和改旱厕等,村庄由内而外焕然一新。
层林掩映中,双层小楼鳞次栉比,横平竖直的机耕道从绿野穿过,井然有序。置身田园美景中,很难想象几年前水井村房屋杂乱无章、污水垃圾随排乱放的样子。
“美丽乡村”还带来了绿色经济的增长。每年盛夏,水井村荷花节期间,前来赏荷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的农家乐、小吃摊广受欢迎,水井村旅游收入从零增至15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翻了一倍多。
人气愈旺,干部群众的精气神也越来越足。一位老大爷正在塘边垂钓,瞅见王泽勇走来,忙着向他展示网兜里钓起的鱼,笑盈盈地说:“我在村子里生活了几十年,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人到我们村来玩。以前别人都不知道水井村在哪,现在只要一说荷花节那个村子,保准有人指路,村里小伙子对象都更好找了!”
驻村5年来,曾经的贫困村破茧成蝶,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了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王泽勇也成了地地道道的水井村人。“在水井村,找不到一个人说他不好!”老支书董开民十分激动,“感谢党派给我们的好书记,让我们庄稼人也过上了好生活。”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