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引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创新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从雪域高原到塞外草原,从天山南北到西南边陲,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族人民心向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我国各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
民族地区如期实现脱贫,迎来历史性变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携手过上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在全国改革发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的政策措施之密集、扶持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民族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的布楞沟村,3600亩高标准梯田环绕村落,整齐划一的红砖红瓦房坐落山间;5米宽的水泥硬化路绵延村外,地下15公里的自来水管通向每一户村民家里……
而在2013年之前,这里是另外一幅景象。布楞沟,东乡语意为“悬崖边”,村如其名,山大坡陡、沟壑纵横,村民吃水困难,要么喝雨水或者盐碱水,要么往返30公里到洮河取水;全村都是又窄又陡的土路,八成以上群众住的是土坯危房……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调研考察。在布楞沟村,总书记希望乡亲们“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经过几年努力,布楞沟村发生了巨变。
“水来了,路通了,我还贷款养了200多只羊,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以上。”说起变化,村里的养殖大户马建英满是感慨:“感谢党的好政策,村子一年一个样!”
布楞沟村所在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像“三区三州”这样贫困发生率高的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个部门相继出台支持“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文件,专门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作出部署。从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到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各项扶贫举措一项项推进,昔日阻碍当地脱贫致富的“穷根”被一一斩断。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国家累计向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3个多民族省份(以下简称“民族八省区”)下达民族地区转移支付3800亿元、均衡性转移支付2万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产业扶持、资金投入、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提升,一项项扶持政策接踵而至,一个个扶贫项目扎实落地,让民族贫困地区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独龙族,一个藏于深山峡谷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这里一直是云南乃至全国最为贫穷的地区之一。得益于脱贫攻坚,独龙江乡建起公路、隧道、安居房……独龙族实现了“一步千年”的跨越。
四川大凉山,阿土列尔村。悬崖峭壁上,17条藤梯的痕迹还清晰可见。2020年5月,穿上节日才穿的衣裳,344名彝族村民走下新修的2556级钢梯,搬迁至位于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永远翻过了那座贫困大山。
敖润苏莫苏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沙地南沿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近年来,大家一边保护生态,一边调整产业结构,累计完成各类造林23.6万亩,不仅让当地植被覆盖率达到了47%,还实现了人均3头牛、10只羊的草畜平衡目标,“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成为现实。
…………
一个个巨变,汇成了一组令人震撼的数字:现行标准下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民族地区累计减贫3000多万人,全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困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民族地区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极大改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2020年,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10.4万亿元,占全国的10.3%。2016年至2020年,民族八省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4203元增长到10770元,增长达156%。民族八省区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万元,比2010年增长了3.2倍。
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这一点一滴都印在了各民族群众的心里,增强了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墙面上绘着吉祥八宝图,错落有致的藏家小院里晾晒着白族的印花扎染,街道上傣家的宝葫芦、彝族的牛头装饰、东巴文字彩绘交相辉映……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有一个由汉、白、藏、纳西、傈僳等7个民族组成的郑家庄,尽管民族、语言、习俗、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但各族群众却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守望相助、团结一心的命运共同体,手足相亲、和睦相处,有困难大家帮,有致富路子一起走,郑家庄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们说:“我们村里七个民族一家亲,大家不分彼此,都是一家人。”
像郑家庄这样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多民族聚落还有很多。在深圳市宝安区,有一个宝民社区,汉、壮、回、苗等25个民族同胞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牛街街道,汉、回、蒙古、维吾尔等28个民族同胞长期共居于此,他们相互包容,共建特色文化街区……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推进。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多次召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现场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向纵深拓展,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等,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各方面。各地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新疆,“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新疆每年选派7万余名干部扎根天山南北的村庄与社区,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推动全区112万名干部职工与169万名基层群众结对认亲,把结亲走访与思想教育引导、帮扶解困结合起来。各族干部群众在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结对认亲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每年过节都在一起过,他的女儿和我的女儿一起上学,一起玩耍。咱们民族团结的传统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传下去的!”谈起与结亲户卞富财的关系,新疆阿瓦提县县长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说,近年来,他带领全县4000余名各级党员干部与1.5万余户各族群众结对子、认亲戚,往来互助,在共同生产生活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促进各族群众大团结。“我们就是要让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奋斗,共建美好家园。”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说。
拉萨市的北京路,山南市的湖南路,日喀则的山东路,那曲市的浙江路……在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以援助省份或城市命名的道路随处可见,这些道路名称的背后,是各民族各领域交往交流交融的无数感人故事。
在宁夏西海固地区,一批批挂职干部、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从闽江水畔来到六盘山下,与当地各族人民接续奋斗,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演绎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山海情”。
在青海同仁市黄乃亥乡日秀玛村,为了解决村民们吃窖水、常断水、难取水的难题,天津援青工作队历时数月找水、勘测、打井,为村里建起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引来干净方便的自来水,发展起种植业,富了乡亲,润了人心。
在西藏玉曲河畔,援藏医疗队每月走进大山、走村入户,重点摸排白内障等疑难、多发、危重疾病和孕产妇、新生儿等情况,逐一建档,将当地新生儿抢救成功率提高到100%、白内障术后复明率提高到100%,与当地各族群众结下一个又一个“亲戚”。
…………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族儿女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打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演绎了广东珠海与云南怒江对口帮扶、守望相助的“江海情深”,对口援疆、对口援藏中更是结成数不清的“亲戚”、留下无数感人的故事,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强大力量。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共同繁荣、共享成果的生动局面。
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中华儿女同心筑梦,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推动其写入党章;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2020年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每逢周一,新疆塔城市哈尔墩社区,在维吾尔族居民沙勒克江·依明家的小院里,街坊邻居总会来一起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
“看到国旗,想起伟大的祖国,我总会记起自己亲爱的母亲。”沙勒克江·依明说,现在参加他家小院升国旗仪式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附近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各族居民,还有远道而来的人。
2019年,沙勒克江·依明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并到北京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那一刻,心里真是自豪!”沙勒克江·依明激动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这一目标任务的引领下,党带领各族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形成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现在,很多学生在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后,成了父母、邻居的‘小翻译’‘小帮手’。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主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多了,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多了,自愿外出务工挣钱的多了。”谈起近年来的变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高兴地说。多年来,库尔班·尼亚孜拿出积蓄,自费在家乡创办了民办国家通用语言小学。2016年,他的学生穆萨图尔贡成为乌什县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这让他感到非常骄傲。
“我深切体会到,语言是桥梁和纽带,语言通了,文化就通了,少数民族群众就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库尔班·尼亚孜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文化认同包含着语言认同。全民学习、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前提。近年来,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各地各族群众提高了个人交流交往能力,拓宽了获得现代知识和信息的渠道,生产生活便利程度大为提高。据统计,2019年中西部12个省(市、区)的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共培训教师46.3万人次、青壮年劳动力195.8万人次、基层干部21.3万人次。
今年6月30日,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来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集体参观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在反映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就的展板前,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汉子吉色方森驻足仔细观看。他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各民族、各地区发展的前提,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吉色方森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各民族携手并进,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的光荣和梦想。如今,在中华大地,各民族群众亲如一家的情景比比皆是:
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拉萨商业街八廓街上,来自天南海北的各族商户“比邻而市”,住户们坐在同一间茶馆里品着藏式甜茶;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启别村,一亩亩冰葡萄长势喜人。在这个纳西、傈僳、藏、汉等多民族聚居的村落,靠着发展葡萄种植产业,村民们的生活如同冰葡萄酒一样甘甜。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新起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凝心聚力,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前行!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