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全国“两优一先”风采录|守护58把钥匙的社区医生——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静安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长严正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有一种浪漫的说法,陪你慢慢变老的,也可能是家庭医生。

  在上海市静安区彭浦镇,社区全科医生严正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他是上海市首批家庭病床医生,26年来风雨无阻,累计上门服务4.9万余人次,建立家庭病床1337张,让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在家中就能得到悉心照顾,缓解身上的病痛,重拾生活的希望。

  这些年,一些腿脚不便、儿女工作忙碌的老人为了方便问诊,把家门钥匙交给严正,有的一交就是10多年,其中51把钥匙的复刻品被永久收藏于国家博物馆。这些钥匙承载着群众对他的真挚信任,凝结着他从医二十余载收获的无价褒奖,闪耀着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

奔走

用真情服务打开群众心门

  1995年,21岁的严正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彭浦镇的万荣地段医院(后改制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条件落后,梅雨季节可能连续几天没有一个病人,严正守着空荡荡的诊室,满腔斗志无处施展,心里很失落:“这地方蚊子比病人多,我能做点什么呢?”

  医疗服务改革让严正迎来事业转机。1996年,上海在全国较早实施家庭病床服务,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对上门医疗日益增长的需求,万荣地段医院开设“家庭病床组”,严正成为医院的首位家庭病床医生。

  每天早上7点半,严正就背上医疗包,骑着“二八大杠”穿梭在里巷街弄,到病人家里出诊送药。最初的两三年,他是医院唯一的家庭医生,常常一天跑20多户人家,骑行奔波40多公里,但从未喊过累。从呼机到手机,他一直保持24小时不关机,方便老人和家属随时联系,无论是半夜时分还是暴雪大雨,他都如约而至。

  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家里老人病情不太稳定,严医生你能来看看吗?”接到魏阿姨的电话,严正立刻骑车出门。雪大路滑,赶路心切,他不小心摔倒,到魏阿姨家时,脸冻得发紫,浑身被雪淋湿,眼镜片也碎了。顾不上收拾自己,他利索地套上白大褂就开始问诊,怕听诊器太凉,放在胸口焐热了,才贴到老人身上。

  “有严医生在,心里就踏实了。”没多久,街坊邻里都知道社区医院有位严正医生,医术高,负责任,有耐心。

  严正每天奔走的步伐很快,因为要走访的病人太多,生怕耽误了时间;但他每次问诊的节奏很慢,总是花费大量时间细心观察老人的起居饮食习惯,从中揪住病因,对症下药。

  一些脑梗偏瘫的老人,在康复治疗下慢慢能坐起来、站起来;得了慢性病的老人不用总去大医院挤门诊,在定期上门诊疗中病情渐渐稳定……看病之余,严正还会像儿女一样,坐在床边拉着老人的手,听他们诉苦唠家常,偶尔帮忙洗个过滤网、通个下水管、装个手机软件,给空巢老人可以依靠的肩膀。渐渐地,很多病人都将他当作“自家屋里厢人”,把家门钥匙交给他。

  严正至今记得1999年收到的第一把钥匙。当时,郁老太太偏瘫在床,经过严正一段时间的针灸、康复训练、中药调理后,病情有了明显好转。但这时,照顾她起居的丈夫查出肺癌,必须住院化疗,老先生郑重地把家门钥匙交给严正:“这把是防盗门的,这把是房门的,侬拿好,阿拉信得过侬。”

  面对这份信任,严正有些忐忑,推辞一番后,在老先生坚定的目光下,才双手接过。“收下了就要勇于承担责任,患者需要我,我便全力以赴。”后来,来找严正建立家庭病床的患者越来越多,交到他手上的钥匙也越来越多,他认真地用胶布一把把做标记,把病人的信任仔细收藏好。

  20多年来,严正先后收到过58把钥匙,历时最久的一把,已经18年,“这些钥匙不仅是打开群众家门的钥匙,也是打开他们心门的钥匙,守好群众的心,是我作为一名党员医者的使命。”

担当

站在患者角度为他们多想一点

  刚工作的前几年,严正的患者中有不少退休老干部很欣赏他:“严医生你做得这么好,应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这些话在严正心里播下了种子。2004年12月,严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党的宗旨和大医精诚的理念一起,深深烙进他的医生生涯中。

  “无比热爱家庭医生事业,对待病人耐心无私,工作中不断探索经验,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扛起责任。”说起严正,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陈惠芳赞许满满,“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党员,他的初心从未改变。”

  家庭医生是分级诊疗中的关键环节。在严正看来,一位负责任的家庭医生要能够为病人提高生存质量,“有的医院对住院病人院后康复的注意事项,沟通叮嘱得不够,这时候就需要家庭医生充分发挥作用。”

  社区有位因脑梗瘫痪在床的老太太,严正每周3次上门为她诊疗,定期更换胃管。治疗过程中,严正观察发现,老太太的身体状况配合针灸,应该有能力克服吞咽障碍,尝试口腔进食,如果帮她拔掉胃管,可以让她更舒适地生活,但是拔管存在一定风险。

  拔还是不拔?看着老太太插着管痛苦的样子,严正谨慎考虑后决定拔管。“你们每天给她喂一点慢慢吞咽,我随时待命,万一有问题,我立刻过来插管。”严正的判断没有出错,拔掉胃管后,老太太慢慢恢复了正常进食,一家人对严正感激不尽。

  “不拔,是常规操作,我无功无过;拔了,老太太可能不用再忍受痛苦,但我必须承担风险。很多时候,在这样艰难的抉择之间,我会选择担起责任,尽力为患者减缓病痛。”这些年,严正的工作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站在患者角度为他们多想一点。

  和综合性医院要求医生专精不同,社区医生需要的是广而全。为给居民提供最有效的医疗服务,严正常年保持学习钻研的状态,闲暇时间都用来反复研究病例、阅读医学书籍。老年人是慢性病高发人群,严正经手的病人很多有类似的病症,但他用多一份细致,多留点心眼,让一些大病早发现、早治疗。

  梅老先生在大医院被诊断为前列腺炎、慢性尿路感染,出院后在家休养。那天,严正去为老先生查房,进屋看到他躺在床上,床边刚解的大便呈石灰色,小便呈浓茶色,心下顿觉不好,赶紧为他做检查。结合老先生的病史和体格检查情况,严正怀疑他患了胰头癌,立刻建议家属送医复查。果然,后来手术证实了严正的想法,为老先生及时挽回了性命。

  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这些年,严正凭借精湛的医术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为很多病人找准了真正病因,没有耽误最佳治疗时间。一位三甲医院退休的主任医生在严正的“火眼金睛”下,诊断出了早期癌症,他逢人便夸:“严医生就是咱们社区医院的宝藏!”

引领

社区里的“严正式”医生越来越多

  严正的微信有个响亮的名字,叫“为人民服务”。

  问及取名原因,他笑称:“当时脑海里一直回响着这几个字,就随手打上了。”从医26年,这五个字已融入他的血液里。

  去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居民居家隔离时,严正成了社区工作人员最熟悉的面孔。原来,冬春交替正是慢性病的高发期,许多家庭病床患者频频来电,希望严正上门问诊。

  疫情防控大于天,病患的需求也等不得!严正立刻向社区申请,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继续上门服务。正月十六,他戴上口罩、手套、防护帽和消毒液,背着大医疗箱,骑着电动车到12户患者家中巡诊,看完病又回医院把药配好,再送上门。

  “群众有呼声,我多跑跑路没什么,能让他们在家不折腾,身体状况稳稳当当的就好。”看着病人安心的模样,严正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除了上门出诊外,严正每周还安排了一天半的门诊。由于慕名看病的人太多,他开设了分时段预约,每小时安排6个号,减少患者等候时间。一些没挂上号的病人找到他,他也挤出时间接诊,经常从清晨忙到天黑,中午都顾不上休息和吃饭。

  一枝独秀不是春。为探索推广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家庭医生,严正成立创新工作室,组建起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临床护士和信息技术人员构成的服务团队。“进入家庭需留心,接待老人有耐心,收集病史要细心,治疗方案合理用药求精心,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责任心。”严正把多年经验总结成“五心工作法”,传授给团队成员,毫不吝啬地分享有价值的病例,年轻医生有拿不准的家庭病床患者病例,他就一起上门问诊。

  越来越多的“严正式”家庭医生出现在社区里。据团队成员张静介绍,现在团队里不少年轻医生也收到了来自患者的家门钥匙,“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全心全意为病人付出,他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们。”

  扎根社区医院多年,身边的同窗大多已评上了高级职称,严正至今还是个主治医师,但他不曾遗憾:“群众的认可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亲如家人般的深厚情谊,在严正与社区居民间生根发芽。办婚礼时,他特意选了一个偏远的小酒店,结果很多老人不请自来,坐了满满一桌;一位有脑血管后遗症的阿姨原本上肢无法动弹,经过严正的治疗渐渐恢复,花几个月织了一双拖鞋表达感谢;徐阿姨家逢年过节准备的吃食,都给严正留上一份……

  一心为民仁心正,情系患者妙手严。彭浦镇的大街小巷,严正早已了如指掌,午休到街角买了份粥和包子,匆匆吃完,他又骑上电动车赶赴下一位老人家中:“一想到他们在家里等着我、盼着我,我就不觉得累!”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6日 10:5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宿党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