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西城区,有一处静谧的胡同,与繁华的金融街仅一街之隔,却仿佛两个世界。走进胡同深处,两旁绿树掩映下,有一个小小的院落。这里,是文华胡同24号,也是大名鼎鼎的李大钊故居。
从1920年春到1924年1月,李大钊和家人在这里居住了四年,是一家人在京生活最久的一处住所。此处也因而成为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工人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见证。
一句自白,展现志向高远的灵魂
故居是小三合院,院门开在北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高门大宅”。“李大钊作为在社会上颇有声望的北大教授,之所以选择租住在这样一套普通甚至简陋的‘三合院’,是因为这种院子造价低廉,所以租费便宜。”李大钊故居工作人员张岩一边用手比划着院落的构造,一边向我们介绍道。
其实,李大钊当时不仅在北大担任教职,同时还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的教授,工资最高时一个月能有300银元,完全可以购置一个阔气的府邸,过着稳定而体面的生活。但李大钊却“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总将工资充作革命活动经费,并用来接济贫困的进步学生,导致一家人只能租房子住。
甚至有段时间,夫人赵纫兰每天为买米买菜的最低生活开支发愁,最后,北大校长蔡元培不得不关照会计科,每月发薪时先扣下一部分,亲手交给李夫人,免得李家“难为无米之炊”。然而,李大钊却自得其乐,表示:“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实简朴之生活”。
一座院落,书写激情燃烧的岁月
穿过小小的院落,我们走进故居正房,这里是李大钊用来接待客人和家人活动、用餐的场所。
正房墙上挂着李大钊书写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对联,这也正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东屋是李大钊夫妇的卧室,李大钊与夫人赵纫兰虽是包办婚姻,但却幸福和美。婚后李大钊长期去外地求学,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夫妻在一起度过最长久的日子,就是在这座院子里,这间屋子里。”耳畔传来张岩的娓娓叙述,我们的思绪也跟随着回顾了赵纫兰的伟大一生。1927年,赵纫兰同李大钊一起被捕。李大钊就义后,她四处奔走为丈夫组织公葬,后于1933年病逝。1936年6月,中共河北省委追认她为中共党员。
也正是在这座三合院居住的时光里,李大钊进入事业的“黄金时期”。这段时期,他发表各类文章140余篇,文字总量超过33万字,平均每9天一篇;参加各种会议120次,包括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平均每20天一次;陪同会见、拜访各界人士30次,讲演30次;还到广州、上海、武汉、洛阳、天津等地从事教学和革命活动……
一架钢琴,见证严格保密的历史
“当年,有许多革命青年曾在李大钊家借宿,接受到李大钊的关爱和教诲。”出正房来到院里,我们步入西厢房,这里曾是李大钊的书房。李大钊曾多次在这里秘密主持党组织会议,有时也和因事路过的党员、团员商讨事务。我们熟知的革命先辈陈独秀、邓中夏、瞿秋白等,都曾在此与李大钊促膝长谈。像1921年12月11日,罗章龙就来找李大钊汇报陇海路罢工情况,大家弹琴、唱歌、讲故事、说笑话,以庆祝罢工胜利。这种情况,一直到后来党组织在陶然亭有了聚会活动地点才改变。
在文华胡同居住期间,李大钊还经常从旧货市场“淘货”。一个夏天的傍晚,李大钊带着长子葆华和长女星华在一个拍卖行里淘回了一架旧风琴。此后,他经常在刮风下雨的时候弹奏风琴,在雨声和琴声的掩盖下教孩子们唱革命歌曲,也经常用琴声掩盖召开重要会议的声音,防止敌人窃听。
闲暇时,李大钊还经常为孩子们写儿歌,和家人下军棋,给他们讲革命的道理。在他的教育和感召下,李家的孩子们纷纷继承父志,先后走上革命道路。
回顾历史,李大钊的一生是短暂而又辉煌的。1927年4月6日,他被奉系反动军阀逮捕,4月28日被绞杀于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年仅38岁,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是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宣示的民族梦想。一百多年后,这个伟大的梦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以实现。李大钊用自己的青春,照亮了觉醒年代,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而这份赤诚的初心,正是从我们眼前这座小院中启程的。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