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德宏州,毗邻境外毒源地。距中缅边境约100公里的双坡垭口上,驻守着一道边关铁卡——曾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缉毒先锋站”荣誉称号的木康边境检查站。这是320国道上,德宏州封堵毒品进入内地的最后一道屏障。
郑兆瑞是木康站的一名民警。他有一双“火眼金睛”,先后破获毒品案件850余起,查获各类毒品460余公斤,多次立功受奖,还带出一批又一批缉毒标兵。他像螺丝钉一样扎在边关18年,用赫赫战功和默默坚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铸就了毒品犯罪分子跨不过的雄关。
本领高强——
艰苦磨砺练就“火眼金睛”
木康站是云南禁毒战线的一面旗帜。没有过硬本领,在这里很难立足。
这里每天车流量3000余辆,从茫茫车流人流中识破犯罪分子的伪装,需要一双“火眼金睛”。这非一朝一夕之功,需经过艰苦磨砺。郑兆瑞便经历了从“愣头兵”到“缉毒兵王”的蜕变。
2003年,郑兆瑞应征入伍,第一次走出老家云南禄丰。黝黑精瘦、不擅言谈,第一次上勤时,登上满载的客车,看到旅客投来的目光,他紧张得连“请出示证件”的告知词都忘了说。半年过去,不少同年的战友都查获了毒品,他却始终颗粒无收。
“坚持才有希望。”郑兆瑞沉下心来,拿出能吃苦、爱琢磨、善总结的劲头,逼着自己突破短板。上勤时,他细心观察老兵的查缉方法,研究车体结构,钻底盘、卸轮胎、搬货物,苦累面前从无怨言;晚上学习理论、总结经验,对着镜子练口型、练胆量,克服害羞内向。那段时间,他夜里的梦话都在说缉毒的事。老班长鼓励他:“就凭你这股劲儿,一定不会比其他人差。”
功夫不负苦心人。第一次查获毒品,恰恰在他以前最犯怵的客车上。2004年8月,一辆开往大理的客车上,郑兆瑞例行检查。问到两位年轻女乘客时,几个来回,二人从容对答,但郑兆瑞还是从二人的交谈、行程、随身行李中,敏锐地发现了不合常理之处,他果断让二人下车检查。检查行李,并没有任何发现。郑兆瑞相信自己的判断,再过人体X光机,人体运毒!
这给了郑兆瑞很大的信心。经过不断锤炼,郑兆瑞的毒品查缉技术愈加炉火纯青。当兵前两年,他荣立两次三等功。第三年,他被任命为班长,并在2006年9月光荣入党。
在木康站,郑兆瑞的查缉本领数一数二。“他不是车子到跟前了再琢磨。车辆一进站,他就已经看在眼里,开始分析了。”徒弟林耀金很佩服。看一眼就能分析出大概,这并非超能力,而是来自扎实的观察、总结和积累。
郑兆瑞有个习惯,每天把查缉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大到边境地区风情民俗、季节性货物流通情况,小到新型车体结构、各种新鲜资讯、偏门冷门知识等,他都积累下来,慢慢形成一种手工形式的大数据分析,印在他的脑海里。他的十多本“查缉日记”,成为大家追捧的“缉毒宝典”;他参与编写的《毒品查缉教程》,成为全国二线公路查缉的示范教科书。
犯罪分子也不断研究执勤人员的查缉特点、换班周期,极力伪装。然而,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郑兆瑞总能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破绽,屡破大案要案。
2009年国庆节长假的一天,车流量很大,车辆排队长达上百米。离郑兆瑞下班还有15分钟,查不完,就要交给下一班。这时,一辆重庆牌照的私家车驶入队流。郑兆瑞远远瞄了一眼这辆车,迅速分析出重点、疑点。查验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跟司机都对得上号。重庆过来的游客,在郑兆瑞的“人工大数据”里,也不稀奇。
一切看上去平常无奇。但郑兆瑞还是通过询问,进一步印证了疑点,将其列为重点检查对象。他细致地检查车辆,发现坐垫下的螺丝有拧过的痕迹。靠着对车体的了如指掌,郑兆瑞顺藤摸瓜,打开油箱盖,一块块包装好的海洛因漂在里面,总计40块,重达13.9公斤。
赫赫战功擦亮了郑兆瑞胸前的党员徽章——在木康站,他连续保持个人查获毒品数、查获万克案件数、抓获违法嫌疑人数、所在班缉毒数“四个第一”,是名副其实的“缉毒先锋”。近年来,面对禁毒战场新形势,郑兆瑞依旧迎难而上、扛起大梁。
由于毒品运输存在“挤气球效应”:哪里查得紧了,犯罪分子就去寻找新的途径,木康站不断开辟新的战场。针对一些贩毒分子企图利用快递运毒的现象,木康站成立物流查缉组,郑兆瑞定期带队驻扎在快递点,去年便查获毒品80余公斤。疫情发生以来,木康站还要严查偷渡人员,防止疫情风险流入内地。郑兆瑞依然冲在前面,在新的战场披荆斩棘……
言传身教——
带兵有道的“缉毒教科书”
除了查缉毒品,郑兆瑞带兵也是响当当。“起床第一个起,集合第一个到场,连打扫卫生他都是第一个上。”木康站副站长班利伟说,郑兆瑞带兵言传身教,不用嘴指挥,凡事带头作表率。
因为郑兆瑞明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带头冲锋,是最有力的示范引领。
德宏的气候,半年雨半年霜。雨季一来,持续两三个月,衣服洗了晾不干。所以,在木康站,雨天钻车底盘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每次从车底爬出来,大家身上全是泥水。
雨季的一天,郑兆瑞带领班组在现场执勤。一位新兵跑来对郑兆瑞说:“班长,那辆卧铺车底盘上查到可疑物品,但是拿不到。”郑兆瑞来到车旁,看了一眼,心里就明白了。他二话没说,钻到车底,不一会儿就把可疑物品拿了出来,但衣服上、脸上已全是湿漉漉的黑泥。
新兵的脸当时就红了。事后,郑兆瑞对他说:“车底盘的黑泥抹在我脸上没事,咱们如果守不住关卡,这块‘黑泥’抹在国家、抹在人民的脸上,那就丢人了。”见他这么做,手下的兵也不好意思偷懒了。
“要想让兵听你、信你,你就得做真事、干实事,让他们从心里信你、服你。”郑兆瑞说。在木康站,郑兆瑞带领的执勤组上下形成了一种敢打、敢拼、不服输的精神。2013年至2015年,全组连续3年缉毒成绩位居全站第一。
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郑兆瑞从不这么认为。给新兵传授查缉本领,他掏心掏肺、毫无保留。“哪里不会就问他,他就是我们的教科书。”林耀金说。
每当新兵入站、查缉大比武、案情分析会,他都第一个站出来,为大家上课、分析案情,手把手教方法。郑兆瑞还是大家的“知心大哥”。他带的中队,但凡谁家里有事,有啥心态变化,他都能从细微中捕捉战士的心理和思想状况,并在聊天谈心时悄然疏解。
默默坚守——
“边关总要有人来守”
一般人眼中,查缉毒品惊险刺激又神秘。但对于边检站执勤民警而言,缴获毒品、抓获犯罪分子,是少有的高光时刻。最难的是坚守。
日复一日,他们面对着轰鸣的发动机声、呛人的尾气、匆匆过路的车流人流,每天弯腰上千次、敬礼2000余次、日均检查搬运货物3吨。面对的人员形形色色,货物更是各种各样。臭牛皮、冷冻鱼、新鲜水果……几十吨的货物,小心搬下车来,再原样恢复。驶过边检站的司机,大多了解情况,能够配合检查。但几个小时过去,车辆都能走出几百公里,司机因着急赶路发出怨言,也在所难免。这种时候,郑兆瑞就耐心细致地安抚好司机的情绪,同时提高效率、保证尽快通行。
就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郑兆瑞坚守了18年。
为什么坚守?郑兆瑞深思熟虑过:“如果没有这道过滤的屏障,毒品上了高速、国道就畅通无阻。戴上这枚党员徽章、穿上这身制服,代表的是一种职责使命。”一往无前的负重逆行,能为百姓驱散毒霾、撑起一片阳光。这份共产党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就是郑兆瑞奉献坚守的精神动力。
禁毒战场,还要守住底线。2009年一天深夜,郑兆瑞在对一辆开往昆明的轿车进行重点检查时,驾驶员当即跪下,拿出厚厚几沓现金恳求说:“大哥,我上有老、下有小,请放我一马。”郑兆瑞严词拒绝,当场从轿车夹层中查获海洛因8.6公斤。还有的犯罪分子编了顺口溜来笼络:“点点头,花钱不用愁;挥挥手,就是一座楼。”但在郑兆瑞面前,这一切通通败下阵来。18年来,郑兆瑞拒贿金额达200余万元。
选择和机会也有很多。2018年,公安边防部队改革大幕拉启。面对进、退、留、转的选择,身边的朋友劝他:凭你这些军功章,回到地方肯定更有前途。远在老家的父亲打来电话:“儿啊,我们现在都老了,你也该回来了。”新婚妻子盼望:“如果能天天看见你,我就知足了!”老家的公安机关也抛出橄榄枝:“只要小郑愿意,我们的大门随时敞开!”
这一次,郑兆瑞还是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继续坚守:“有边才有国、有国才有家,边关总要有人来守。”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备考,郑兆瑞通过士兵转改招录考试,成为第一代移民管理警察。转改刚过20天,他就查破了一起万克毒品大案。
如今,郑兆瑞已是木康站资历最久的人。“永葆先锋本色,守好祖国边境!”在遥远的祖国西南边陲,从青春年少走过而立之年,郑兆瑞依然初心不改,继续用血肉之躯筑起不倒的边关长城。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