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代表团参赛,640名选手竞技,为期3天的首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9月28日闭幕。个体命运的改变,乡村振兴的希望,职业技能大赛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来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陈晓曦的详细解读。
为什么要举办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
640名选手向11个比赛项目的奖牌发起冲击,选手们的表现怎么样?比赛过程中有哪些亮点?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技能大赛,它跟乡村振兴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戳视频,找到答案。
参赛选手报名条件:限定农村家庭
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参赛选手来自哪里?有着怎样的特点?
总台记者 张进:这次大赛选手的报名条件,就是限定农村家庭,特别是各地脱贫家庭(含监测帮扶对象家庭)户籍人员为主。我在跟这些选手进行接触的时候,能感觉到他身上很多的优秀品质。
特别能吃苦
比如砌筑工项目的比赛一比就要8个小时,坚持下来不容易,背后的训练成长更不容易。
特别自信
他们通过学习一技之长,从事了一份职业,有了一份收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现在还站在了大赛的赛场,这样的过程也让人感觉到他们的阳光、自信。
获奖后的奖励政策对选手意味着什么?
职工组各项目前三名选手,将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颁发奖章、奖牌和证书。另外获得金、银、铜牌的选手,还能在现有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基础上晋升一级职业技能等级。这样的奖励政策对选手们意味着什么?
总台记者 张进:跟体育比赛不同,这次职业技能大赛每个项目金牌一枚,银牌两枚,铜牌三枚,所以前6名的选手都可以获得奖牌。而选手将“全国技术能手”荣誉证书带回家乡,回到企业,有可能就会因此得到晋升和加薪机会,如果参加某个城市的积分落户,还可能获得加分,包括在职称评定方面,这个证书也是有用的,所以这个证书的含金量非常高。
另外,“全国技术能手”荣誉证书,要么就是通过推荐评选,要么就是通过比赛,有人说,能拿到这个证书,几乎是技能界的“院士”。而通过这次比赛,很多优秀的选手拿到这份证书,那就相当于给很多来自农村户籍的选手,提供一个“绿色通道”。
“一老一少”的职业之路
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中,640名参赛选手平均年龄25岁,其中50岁以上和17岁以下的选手都是9个人。戳视频,一起了解“一老一少”52岁的雷铁正和19岁的蓝秀文职业之路背后的故事。
大赛怎样为乡村振兴培养储备人才?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 陈晓曦:这次大赛设置的竞赛项目都是大多数农村人口经过培训,可以很好从事的一些工种,也就是说项目本身具有“普适性”。另外,这次很多项目既是现在农村继续的,也是面向未来设计的。比如电子商务师这一比赛项目,考察选手网店开设、视觉营销设计、网上交易管理、网络销售等一系列的综合能力。包括育婴员还有被很多人看作是“夕阳产业”的养老护理员项目。在可见的未来,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通过这些技能竞赛的开展,可以快速有效地培养出一批技能人才,他们来自农村,却也不光是为振兴乡村服务,也在为我们更长远的未来服务。
资深选手出现起到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 陈晓曦:这次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50岁以上的选手有9人,作为比较有经验的资深人员,他们其实已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很大作用。而通过参加比赛,他们也可以让大家认识到技能工作是一个很体面的工作,而且是一个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哪怕年纪比较大了,也一样可以成才成长。
有时候很多人农村的年轻人他们不愿意从事职业技能工作,原因之一就包括父母本身没有示范作用,父母的经验不足以帮助和支撑他们走得更远。如果有父辈甚至爷爷辈来自农村技能人才,他们在这个技能战线上,一个是学技能练技能,二是取得很好水平,我想对他们的子辈甚至孙辈,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期待!明年世界技能大赛更好助推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 陈晓曦:目前我们的职业技能培训,包括职业教育,面对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质”和“量”的问题。也就是品质的提升和数量的扩展。涉及机构拓展、资金投入等各个方面,都需要综合的全方位的发力,只有这样才能把职业教育做好。明年要举行的中国上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我感觉就像当年奥运会在中国举行一样,将会营造一个非常好的社会效应。通过这个社会效应让大家都认识到技能是可以改变人生的,技能是对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都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