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新婚4个月的女子李哲时,收到周恩来带来的一张字条,是丈夫罗亦农的绝笔信。
“哲时,永别了。灵其有知,将永远拥抱你。望你学我之所学以慰我。”
这是罗亦农留给妻子永远的温情,也是对这个世界光明的期许。
1928年4月21日,罗亦农从容就义,年仅26岁。他成为第一位牺牲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罗亦农用滚烫的生命,化作长明之火,划破夜空,点亮黎明。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
党员楷模罗亦农
罗亦农,1902年出生于湖南湘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17岁的罗亦农不顾父母反对,毅然离开家乡,来到向往已久的上海,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在法租界的一家小报馆,谋到了一份校对的工作。这不仅解决了食宿问题,而且业余时间还可以阅读报馆里的各种书刊。
《新青年》杂志,如同启蒙的火炬,将马克思主义的曙光照进罗亦农的心里。陈独秀,成为令他敬仰的偶像。经过多方打听,罗亦农终于得知陈独秀在上海的住址,于是,他登门拜访了中国思想界的这颗明星。
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了培养上海党的早期组织干部,为赴苏留学做各方面准备,他们创办了外国语学社。
当时,中共上海早期党组织,分批选派革命青年去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罗亦农凭借突出的表现,成为了首批入选的学生。
莫斯科,是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学员们在这里不仅可以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更大大扩展了观察和思考的政治视野。
由于学习认真,刻苦钻研,罗亦农的俄语水平突飞猛进。很快,他便能直接听懂教师的讲课,并流畅阅读俄文书刊了。新发表的列宁著作,他拿到手就能口译成中文,讲解给同学们听。于是,罗亦农的寝室,成了中国学员解决学习疑难的第二课堂,课余时总是挤满了人。
图:罗亦农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时的合影
1921年的冬天,罗亦农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由于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很高,他被推选为中共旅莫斯科支部书记,并介绍刘少奇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加速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大革命风起云涌。中共中央急需大量能负责指导、独当一面的骨干回国工作。接到命令的罗亦农,立即踏上归途,投入火热的战斗。
1925年10月,罗亦农从广东北上,出席党的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会后,李大钊专门找到了罗亦农。
李大钊非常赏识这位从苏俄学成归来、能力非凡的青年。他真诚地希望罗亦农能够留京,主持北方区委党校工作,并担任首任校长。罗亦农爽快地答应了。
开学后的第二天,罗亦农就住进学校,与学员们共同学习生活。他的课,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又激情澎湃,很受学生欢迎。
罗亦农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他废寝忘食,全力以赴,热烈地播撒着革命火种。在这方秘密的小天地里,他急切地希望把在苏俄所学到的一切,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些青年党员。
两个月后,罗亦农被中共中央任命为上海区委书记,他结束了党校的工作,立即赶往上海赴任。
图:上海区委发布的“罗亦农任书记”的通告
罗亦农于1925年底来到上海后,秘密举办训练班,培训骨干一百余人,并迅速恢复、扩大党组织,为革命积聚力量。
1926年10月和1927年2月,上海工人两次举行武装起义,均未成功。但罗亦农没有气馁。在他的鼓舞和带动下,同志们的情绪又再一次被点燃。
1927年3月21日,罗亦农发布了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命令。
中午12时,黄浦江上轮船和各工厂汽笛齐鸣。上海80万工人开始总罢工。电车停驶、轮船抛锚、商店关门、学校罢课。下午1时,总罢工转为武装起义。工人纠察队向反动军阀的各个据点发起了猛攻。
第二天下午6 时,闸北火车站据点被工人武装成功攻克。
至此,经过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了完全胜利。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杀戮共产党员和工人纠察队。仅三天,就有300多人被杀,10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危机之中,罗亦农奉命调离上海。他的名字,却从此登上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死亡名单。
1927年底,罗亦农不顾危险,再一次回到上海。由于叛徒的出卖,罗亦农不幸被捕。面对酷刑审问,他坚决不透露党的任何机密。
1928年4月21日,在敌人的重兵押解下,26岁的罗亦农从容自若,步入刑场。面对枪口,他目光坚定,毫不畏惧,慷慨就义。
图:《申报》刊载罗亦农就义照片
第二天,《申报》在显要位置刊登了大幅照片,题为“著名共党罗亦农枪决摄影”。照片上的罗亦农,仰面平躺在草地上,身躯高大。尽管由于时代久远,他的面容早已模糊不清,然而,照片旁的文字,却让我们得以了解他在临刑时的真实情形:“罗亦农”,“身穿直贡呢马褂,灰色哔叽长袍,衣冠甚为整齐”。
噩耗传来,刚刚新婚4个月的妻子李哲时,心如刀割,悲痛欲绝。两天后,周恩来带来了一张字条,是罗亦农的绝笔信。
“哲时,永别了。灵其有知,将永远拥抱你。望你学我之所学以慰我。”
这短短25个字的遗言,饱含着热烈真挚,也充满了万般不舍。
深知丈夫事业未竟,含恨而终。李哲时强忍悲痛,后进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学成回国后致力于中国妇女工作。
无数后继者们,也学其所学,奋斗牺牲,用一百年的时间,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