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血战碾庄:阻援

来源:央视

  碾庄,这个苏北平原地处陇海铁路交通线上、在徐州以东60公里、邳州以西18公里的一个普通村庄,当地人又叫碾庄圩。“圩”是围绕村落四周的障碍物,碾庄圩,顾名思义,就是这里的村落大多会在村外筑上一圈圩墙。平日里,这些圩墙是防匪保村的重要屏障,当战争来临时,这些圩墙则成为了防守方依托的工事。

  由于此前是李弥第13兵团第9军军部所在地,碾庄被精心改造成了一座碉堡林立、火网密布、交通壕纵横的集团式环形防御阵地。

  此时,黄百韬还有4个军近10万人马。其中,第64军部署在碾庄东面,第100军在碾庄西面,第44军在碾庄南面,第25军在碾庄北面。

  11月11日夜晚,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正式打响。华野5个纵队采取四面向心突击的战法,各自向正面之敌发起猛攻。

  面对敌人密不透风的火力点,缺乏重武器支援的第17师第51团8连派出几名爆破手,都相继牺牲。此时,一名年近40岁的“老战士”,挺身而出。

  他叫张树才,担任第51团8连爆破组组长。他抱起20斤重的炸药包,冲向敌军地堡。

  张树才和战友们的牺牲为部队撕开了敌军防线,但华野5个纵队的总体进攻态势却依然不容乐观。

  在前3天的战斗中,华野6纵、13纵合攻黄百韬兵团第100军,经过两天的血战,才攻占了国民党军2个营兵力防守的大、小宋庄。不止是周志坚的13纵,由陶勇指挥的4纵同样伤亡很大。

  在徐州与碾庄间不到60公里的范围内,一场更加惨烈的阻击战正在这里进行着。

  担任东援任务的邱清泉、李弥兵团皆为蒋介石嫡系部队,尤其是邱清泉的第5军,作为国民党军中最早的机械化部队,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

  战斗头几天,战局处于胶着的拉锯状态。15日黄昏,国民党第45师在坦克集群的掩护下,向华野10纵28师阵地发起猛攻,突破了28师大庙防线,然而,在大庙山后的土楼村,攻势却突然停滞了。

  眼见攻势受挫,第45师先用炮火密集覆盖82团阵地,随后又集中坦克和敢死队发动进攻。82团官兵硬是凭借坚韧意志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将敌人击退。

  战局僵持不下,杜聿明认为迂回攻击华野阻援集团侧后不失为一招好棋,他命令第74军前往潘塘集结。

  两支部队在潘塘附近不期而遇,邱清泉紧急调兵增援。粟裕则下令前线部队主动撤出阵地,同时命令徐东阻援部队适当后撤,引诱邱、李两兵团东进至大许家一带,择机围歼。

  11月16日,中野根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示攻占了宿县,一举切断徐蚌线,完成了对徐州国民党重兵集团的战略包围。

  在全新的战场态势下,淮海战役总前委决定暂时放弃诱歼邱、李兵团,并将下一步作战目标改为中野以主力诱歼黄维兵团,同时华野抽出必要兵力保障中野侧翼。

  激战10昼夜,邱、李兵团伤亡万余人,损失坦克34辆,消耗各种炮弹12万余发,前进不足20公里,终究未能与黄百韬兵团会合。

  此时此刻,能否迅速歼灭黄百韬兵团已成为决定淮海战役成败的“胜负手”。粟裕又有什么良策来破解这个困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