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
1950年9月20日,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工农教育提到国家议事日程上来。
会议提出“推行识字教育,逐渐减少文盲”的口号。随即,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中华大地展开了。
为什么新中国在成立之初,要开展扫盲运动呢?
推行识字教育 逐渐减少文盲
在旧中国,由于封建统治、军阀割据、常年战乱等原因,大多数劳动人民基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民的教育工作。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陕甘宁边区政府就在根据地迅速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设立了大量的夜校、冬学和识字组。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地指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各行各业急需有文化的人才。但新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是,全国5.4亿人口中有4亿多都是文盲,许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提高全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已迫在眉睫。
于是,一场规模庞大的扫盲运动迅速在中华大地上开展起来。
在扫盲运动的推进中大家逐渐意识到,快速认识汉字是扫盲工作的重点。
为了尽快提高群众的识字水平,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了“速成识字法”,这是一种借助注音字母的辅助作用来提高识字速度的方法。
祁建华在授课
195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到1957年上半年,全国原有文盲中已有2200万人脱盲,广大的工人和农民学习文化后,在生活和生产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扫盲运动的开展提升了一个时代的素质,带来了民族的进步。”
——中共党史专家马沈
与全国扫盲运动并驾齐驱,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和制定、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不久之后,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8年2月11日,《汉语拼音方案》通过。
从解放初期到1964年,约1亿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为新中国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画家陆俨少根据席卷全国的扫盲运动,创作了中国画《教妈妈识字》,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
乡间小院温馨一隅 设色清雅张弛有度
陆俨少先生的《教妈妈识字》这幅作品,创作于1956年,描绘了在一个农家小院儿里,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儿正在教妈妈识字的场景。
画作中,玉米、老树、农舍等景物的设置,近大远小,依次将画面划分为前景、中景、远景,增强了纵深的空间感。
画家将画面的重点及人物放置在一个由瓜架、藤蔓、树干和树冠围成的取景框中,位置聚焦,显得尤为别致、温馨。
木桌旁的小姑娘侧身扭头,一副专注的神态,正指着书本教妈妈识字。
人物面部敷淡彩,身体基本采用白描的画法,烘托得红领巾格外鲜亮醒目。
妈妈端坐桌前,表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跟随女儿学习,手中抱着的小娃掉了玩具,着急伸手去够。但无论是作为老师的女儿,还是作为学生的妈妈,都对此毫无察觉,沉浸在学习中。
画作用心展现寻常家庭中的细节描绘。人物身后半启的柴门上贴着“春风吹绿柳,丽日展红旗”的对联,在不经意处点明主题,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旧貌换新颜,人民心中的喜悦。
屋檐下的瓜架上挂着的沉甸甸的硕大的瓜,代表着丰衣足食。
墙根立着扫把和箩筐,小院儿收拾得整齐利落,看得出画中的妈妈平日勤劳,是操持家务的能手。
中景处的老树,树干斜逸,勾皴结合画出的枝干苍劲有力。叶片采用泼墨画法,同时大树为画面提供了支撑感,更象征祖国博大的怀抱。
传统技法表现崭新生活 刊登封面引发热烈反响
1956年,陆俨少先生与几位画家应邀到安徽考察。
画家陆俨少
他们在写生时看到了新中国的发展和安徽人民的建设热情,深受感动,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的作品,其中就包括《教妈妈识字》。
陆俨少在创作《教妈妈识字》时,他思索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用自己擅长的古典山水技法来表现新中国百姓的生活。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陆俨少完全改变了自己以往的创作习惯。
在深入生活的调研写生中,凭借扎实的古典中国画功底,陆俨少完成了《教妈妈识字》这幅作品。
1956年,《美术》杂志七月刊的封面刊登了这幅作品,在当时引起了热烈反响。后来,这幅画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让约一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也印证了一个奋进、致远的民族永不停歇的脚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国家启动了一系列发展和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的相关计划与工程,为数以亿计从业劳动者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
在城市,新型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组织遍地开花;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场馆,样态丰富的“学习开放日”“主题活动日”为人们提供着各种各样的知识养分。
在广袤的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农技推广站把各类知识送进了千家万户。
所有这些,构成了今天中国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也擘画出新时代发展澎湃激荡的壮阔图景!
在扫盲运动中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画作《教妈妈识字》在创作中还有哪些巧思?
让我们跟随中共党史专家马沈、美术评论家于洋一起,了解《教妈妈识字》背后的故事。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