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的“外乡人”,到如今村民嘴里那一声亲切的“老范”,范瀚理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委组织部派驻到乌拉特前旗苏独仑镇苏独仑村的第一书记,今年已是第3个年头了。
在他的帮扶下,一个贫困村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蜕变,62户贫困家庭脱贫,占地1000亩的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土质改良项目递次推进,一座现代远程教育大院为农村党员群众搭建起了“家门口的课堂”……
他一身土、两脚泥,走进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驻进了乡亲们的心里。
科技种植,让盐碱地重现生机
微雨如酥的6月,苏独仑村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里,嫩嫩的苗尖尖从新翻的泥土中冒出了头。农户孟辉知道,不出3个月,这里将是一大片金灿灿的向日葵。
苏独仑村土壤生态较差,土地盐碱化严重,农民对于“如何科学种田”知之甚少,农业种植效益差。范瀚理与村“两委”以及致富带头人共同研究确定,把盐碱地改良作为本村精准脱贫的发展项目,并计划引进土壤环境智慧监管系统,对土壤成分进行准确监测。
令范瀚理没想到的是,项目确定下来了,村民们对此却反应冷淡,认为范瀚理描绘的“智慧农业”遥不可及。群众为什么不感兴趣?范瀚理走进农户家里找原因。原来是之前的土壤改良的失败经历让村民们灰了心,大家不愿意再尝试。知道了症结所在,就有了突破口,范瀚理亲自带领农学教授走入贫困户家中,面对面讲土质改良、智慧监管App使用方法,并发动种植能人、大户率先实施盐碱地改良项目,消除贫困户对使用新技术的顾虑。
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范瀚理便请来农技专家对土壤成分进行化验、检测,引进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公司,建立了1000亩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全面开展科技研究、人才培养、科技培训等合作。土质的极大改善给贫困户带来了沉甸甸的收获。几近弃耕的葵花地,现如今出苗率达到90%,实现每亩节水20立方米、节肥25%,每亩产量突破200公斤,人均年增收近2000元。土质改良运动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蓬勃发展。
培训造血,让农户有一技之长
苏独仑村盐碱地改良项目的推进过程和结果,让范瀚理认识到“造血”的重要性,让贫困户拥有一技之长是脱贫的关键。
如何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学技术、学政策,范瀚理把目光聚焦到村委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上。这个站点播放室因年久失修,服务设备陈旧,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说干就干!范瀚理积极对接派出单位巴彦淖尔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协调争取到32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翻修旧楼,配备LED大型显示屏、计算机、投影仪等。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打造出了1100平方米的党员远程教育大院。
村民田军是党员远程教育大院的受益者,他说:“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一直是农民挂在嘴边的新技术,最近在范书记播放的远程教育片《农业综合生产技术》中,多所农学院教授面对面为我们传授。多亏有范书记,办起了这‘家门口的课堂’,咱农民不用靠经验种田了。”
现代远程教育给农民带来了真实惠,像田军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户正在通过显示屏学习掌握最先进的种养技术,逐渐成长为带头致富的能手。截至2020年6月底,苏独仑村党员远程教育大院累计播放远程教育科目195小时,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群众3200余人次。
与此同时,范瀚理还办起了“板凳讲习所”,让政策甘霖浸润贫困户的心灵。
村民经常看到范瀚理提起板凳走到田间地头,走到村、组小卖部,走到村头聚集点……用一口地道的“巴盟话”向围坐在他跟前的农民讲解最新的扶贫政策。
为增强宣讲课堂的吸引力,范瀚理又从选调生、离退休教师、老干部、致富能人、道德模范中精选了15名文艺骨干,组成“乡音宣讲团”,通过二人台呱嘴、独唱、快板、山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唱脱贫攻坚好政策。
常在“板凳讲习所”听课的贫困户赵永飞说:“范书记推行的‘板凳课堂’带土味、接地气,把医疗保障、危房改造、饮水安全等扶贫政策送到咱贫困户身边来。”如今,“板凳讲习所”已经覆盖了全村3个村民小组,累计开展脱贫攻坚宣讲60余场,受众2000余人。
(本文选自《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一书)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