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18双鞋,1320次走访,41本台账——记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塘山乡石源村第一书记刘继红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刘继红笔记本的扉页上,一行字遒劲有力:精准扶贫,神圣使命!

  2017年被九江市委组织部评为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2018年被九江市公安局授予三等功、2018年在九江市委组织部公务员考评中被评为优秀、2018年被评为德安县脱贫攻坚工作优秀第一书记、2019年荣获江西省脱贫攻坚贡献奖……一连串的荣誉背后,是第一书记刘继红几年如一日在贫困村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塘山乡石源村的耕耘和奋斗。

  石源村距德安县城55公里,平均海拔350米,高山挺拔、山谷陡峭,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全村总面积约9.7平方公里,下辖20个村民小组,人口共535户2268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135人。受地理条件和交通环境限制,这里原先没有水泥路、公共照明,甚至有些农户家中连电都用不上,是江西省省级贫困村。

  房屋破旧衰败,泥泞路逢雨寸步难行,用水时而不来,用电时而不通,通信时而不灵……2016年12月22日,当九江市公安局国保支队案件侦查大队教导员刘继红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踏进塘山乡石源村时,这样一幅“寒酸”村景深深地触动着这位铁血汉子的心。

民心工程得民心

  “我们城里都在大规模搞美化亮化工程,而这里连基本的道路都难以通行,晚上照明都没有。”刘继红下定决心,要让群众走一条好路、一条安全的路。他向市公安局领导阐述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并请求援建。最终,在市公安局的大力支持下,83盏太阳能路灯很快到位,石源村从此结束了夜间道路无照明的历史。380米入户道路也很快建成,17户村民从此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日子。

  “吃水贵如油”,这是对石源村群众曾经吃水难的真实写照。刘继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全面摸排,争取到12万元资金为几十年没有洁净饮用水的十几户村民修建水管、引来生活用水。看到“哗啦啦”流出的自来水,村民们喜笑颜开。同时,他又争取投资近200余万元,带领群众建设农田灌排设施、山塘改造和机耕道建设等工程,解决了730亩农田的灌排问题,280亩田地具备了机械化耕作条件。

  “以前一到旱季就缺水,吃水要到几公里以外去挑。现在通了自来水,安全又方便。”石源村村民曾姣得就是农村饮水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他高兴地说:“以前从水井里打出来的水总是要把杂质沉淀一下才能喝,遇到干旱,吃水成了最大的‘揪心事’,真是感谢政府送来清泉。”

  刘继红多次实地查勘,发现石源村权家垄水库干涸,蓄水能力远远不如往年。他又立即争取来资金62万元,对权家垄水库进行放水涵闸改造、坡面加固、溢洪道加固、放水涵闸管道加固。改造后的水库,可以解决近600亩农田的灌溉和百姓生活用水问题。同时,他还争取帮扶资金185.6万余元,用于石源村的村庄基础设施整治、水利工程、产业发展。

  “公路常亮绕屋舍,厕所洁净立村边,祖国扶贫跨骏马,弱势群体尽开颜。”该村村民曾晓兵的一首打油诗,道出了大家对扶贫政策和他们对第一书记的诚挚谢意。

  3年的驻村工作中,刘继红踏遍了石源村每家每户门槛,踏遍了每一个角落:穿坏鞋子18双,仅入村3个月就穿坏6双鞋子;入户1320余次,记录工作台账41本;微信运动步数基本都排在朋友圈首位。

创新举措开新路

  村民基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但贫困的根子还在,输血不是长久之计,造血才是治本之策。

  怎样实现贫困户脱贫?当该村有了一座光伏发电站后,刘继红算了算村民的收支明细账,便“瞄上了”光伏电站。“一座发电站每年可为村里带来六七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大约可以为15户贫困户带来基本生活保障。”经刘继红多方奔走,在市公安局帮助下,以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协调下,石源村第二座光伏发电站落地。有了之前的经验和思路,刘继红又争取到市公安局帮扶资金32万元,建成了石源村第三座光伏发电站。借助光伏发电,每年石源村集体经济收入能达到18万余元,全村48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可分到3000余元。

  如何发展种植业?刘继红也“计”在心头。依托塘山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刘继红引进了来自浙江安吉的茶企老板金彪投资600余万元建设500亩茶园。2019年年初,金彪打算将远在瑞昌城区的茶叶生产加工线转移到石源村的“党建+产业扶贫车间”。刘继红得知后,主动对接让加工设备在石源村运转起来,使得塘山乡正式形成了从种植、采摘到加工、包装的茶叶产业链,带动19户贫困户就业增收,培养致富带头人9人。

  产业扶贫车间那边是红红火火,产业扶贫基地这边是绿意盎然。刘继红探索发展以“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运作模式,流转土地建成近700亩“党建+产业扶贫基地”。其中中草药种植基地里的200亩覆盆子、50亩黄精、50亩前胡等药材长势喜人,32户入股贫困户通过劳动和分红户均可增加年收入6000余元。

  “产业扶贫车间的制茶工人是石源村的贫困户,每天我们请三五位乡亲来这里操作加工,每人每天150元的工钱。如果采茶,那收入就更高了,采摘白茶、黄茶的乡亲们一天差不多30人,每人每天160元工钱。山里的野茶我们按湿茶15元每公斤收购,老党员钟雪花15天就挣了4000多元,18组的贫困户陈济亮、曾桂得收入也超过3000元。”说到村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刘继红信心满满地说:“当警察侦查破案,是保一方平安,今天接过扶贫大旗,带领贫困户走上致富道路,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更是我一名党员应该做的本职工作。”

一心为民结善缘

  刚到石源村时,农村饮用水工程还未实施。为解村民饮用水困难的燃眉之急,刘继红自费从山下购买桶装水应急,每次从九江的家回来都不忘装载满满一车的桶装水,送到缺水的村民袁金香等17位老人家中。

  贫困户钟第红左眼失明,行动不太方便,妻子患精神疾病和糖尿病,长年靠药物控制病情,居住的房子年久失修,一家人的生活来源仅靠儿子在外务工所得,生活十分拮据。刘继红了解情况后,及时回单位向领导汇报,争取到3万元资金将他们家所住的房屋进行修缮,并就近安排钟第红在村公益性岗位上做保洁员,每月有近1800元的收入,及时解决了他们家里的生活困难。

  刘继红办实事、办好事的作风,让他与群众结下了深深的感情。村民李飞全受惠于农村饮用水工程,总称刘继红为“活菩萨”,只要见到刘继红,便会拉他到家里吃饭,硬塞给他一些蔬菜与粗粮,但刘继红从来不会收,还从九江买特产去看李飞全和其他贫困户。

  2020年1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刘继红主动请缨,第一时间从九江家中火速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与乡、村两级干部齐心协力,拉“警戒线”,筑“防疫墙”,宣传防疫“最强音”。他说:“我是一名警察,又是村里的第一书记,面对疫情,我坚决不退!”

  管制流动人口是外防输入的有效途径,塘山乡云中亭处防疫检测卡口开设之后,虽然卡口每天接触外来人员最多,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但刘继红每天坚持在上午人流量最大、劝返压力最大的时候,自发到防疫检测站值班。

  从盘山公路上去,是一条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两旁路灯矗立,小屋错落有致。放眼远望,农田阡陌交通,水库波光粼粼,青山绿意盎然。这是党的春风拂过的新石源村,是刘继红魂牵梦萦的新石源村。2018年5月,石源村一举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全村46户133人全部实现脱贫。

(本文选自《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一书)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4日 10:54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杨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