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共产党员网 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模范机关”

为事业发展攀登 为人民健康俯身——记“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1

  查阅辛育龄的年谱,敬意油然而生:出生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921年,16岁参加革命,18岁入党,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炮火的洗礼;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克服医疗条件有限的困难,将“开创”“革新”“发明”等词汇写进了胸外科领域;改革开放初期,担任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使一座现代化医院拔地而起。

  了解辛育龄的事迹,更是感动不已:中日友好医院建成后主动辞去院长职务,甘做一名普通胸外科大夫;68岁还在搞研究,发明电化学治疗肿瘤、血管瘤的新疗法;82岁还亲自主刀做肺切除手术;90多岁还坚持工作。

  今年七一前夕,已过百岁的辛育龄获得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由于健康原因,他没能出席颁授仪式。当家人将获奖消息告诉他时,他的眼神亮了。

  始终用白求恩精神引领自己

  辛育龄左臂上有一道疤痕,记载着他和白求恩一起工作的岁月。

  1939年4月,在冀中军区当卫生员的辛育龄被派往白求恩的医疗队担任司药。在一次战斗中,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驮药箱的马匹受惊致使药品撒了一地。辛育龄拽住惊马,整理药箱,左手臂被划伤,是白求恩亲自给他缝合的伤口。

  这块疤痕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淡化,但白求恩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已经融进他的血液。

  几十年过去,他还清楚地记得那一次激烈的战斗,白求恩坚守在离前线最近的地方救治伤员。当敌人从侧翼包围过来时,简易的手术台上躺着的,是一位腹部被炸了个窟窿的战士。

  贺龙派来警卫员传达下撤的命令,白求恩坚持有条不紊地清理伤口,进行缝合,缠好绷带。一切料理妥当,白求恩才跟着警卫员撤下来。

  年轻的辛育龄和白求恩一起工作,亲眼目睹他不顾自己的安危救回了那么多战友的生命,心中生发做医生的愿望。

  1942年,辛育龄如愿以偿,由冀中军区选拔派往延安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辽沈战役时,他奉命带领医疗队赶赴沈阳参战,抗美援朝中,他组织医疗队赴朝支援,做的正是在战火中救死扶伤的工作。

  “始终以白求恩精神为我一生的座右铭和旗帜。就是两个字,奉献。”谈到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和工作经历,辛育龄曾经这样说。

  1956年从苏联留学回来,辛育龄主动要求去地方工作,“因为当时部队医院只接收军队病员,到地方上可以为更多病人做手术”。

  探索针灸镇痛效果,辛育龄在自己做阑尾手术时率先使用针刺麻醉。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中日友好医院成为定点收治医院,82岁的辛育龄作为医院的首席专家,参与了每一位重症病人的会诊。

  2015年,中日友好医院专门设立了辛育龄青年奖。第一届获奖者马千里曾请辛育龄在自己的刷手服上写寄语。辛育龄写的是“做白求恩式好大夫”。

  这是他对年轻一代的期望,更是自己一生努力工作的集中体现。

  持续用创新推动医学事业发展

  辛育龄到结核病研究所组建胸外科时,传统的结核病治疗方法对重症晚期肺结核,特别是空洞型肺结核合并大咳血的病人治疗无效,病人常发生窒息性死亡。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辛育龄的一贯做法。他经过认真研究,探索出双腔插管麻醉下施行肺切除手术的方法,治疗了200多例,均获得成功。

  创新没有止境,追求从不停步。为提高肺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辛育龄又发明了支气管黏膜外缝合法、支气管袖状切除吻合法、食管癌切除纵隔内吻合法,获国务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北京市科技成果奖。

  从此,辛育龄成了胸外科技术革新能手,并名扬国外。

  在针刺麻醉应用于外科手术时,辛育龄运用华罗庚的优选法,对人体每一个穴位进行痛阈测试,找出镇痛效果最佳的穴位,将开胸手术针刺麻醉由16针降为1针。

  1970年6月,在辛育龄的主刀下,第一次运用一根针在针刺麻醉下成功地实施了肺切除手术。

  1979年1月和11月,辛育龄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两例人体肺移植手术。当时,全世界也只做了42例。

  辛育龄创新思路和超前思维不仅在临床上,在中日友好医院的筹建中也有充分体现。

  1982年5月,辛育龄被国务院任命为日本的援建项目—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建现代化医院,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但天下事难不倒辛育龄,他全身心投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1984年10月,中日友好医院建成开院。这是当时全国最现代化的医院,也是一座国际化的医院,在功能定位上,集医疗教育科研于一体,在规模上,拥有1000张病床,在学科上,中西医并重,在科室上,设置了康复治疗中心,并且,整个医院采取了小门诊、大病房的格局。

  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说:“辛育龄同志的超前思维和创新举措,为我国胸外科事业发展、为中日友好医院今天成为走在前列的大型公立医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永远不辜负病人对自己的信任

  “患者至上,文明行医”是辛育龄在中日友好医院建院之时确立的理念,他自己正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一直都在他的心上。

  对危重病人或者病情复杂又经过多次手术失败的病人,他以极端负责的精神,尽量收住院;遇到经济比较困难的病人,他总是想尽办法为病人减少开支;逢年过节到病房看望病人,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非亲非故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求医问病的信件,他也抽时间一一回复。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70多岁时,为抢救一名呼吸心跳突然停止的患儿,辛育龄弯腰俯身为患儿做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孩子得救,他却累得直不起腰。

  80多岁时他还坚持每周出门诊,并参加科室查房。

  在为患者施行开胸手术时,他总会把手套用无菌水浸一下,目的是让手套更滑润,动作也极其轻柔。他说:“病人对我们是非常信任的,要不然怎么会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呢?”

  在肺部手术可以通过胸腔镜操作之后,他嘱咐大家尽可能地避免对脏器的损伤。

  他的言传身教使胸外科一直保持着这个好传统。前不久,中日友好医院成立了辛育龄小分队,以“流动医疗站”的方式开展义诊咨询、健康宣教等服务,深受老百姓欢迎。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8日 14:37 来源:旗帜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