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和平乡马家湾村,干净的街道、整齐的房屋、热闹的广场,昔日破旧的小村庄变成了如今的“小景区”,生活环境越来越好。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张彦辉的真抓实干。
2003年,张彦辉从武警部队转业,现任青海省西宁市城管局执法监督局副局长。2018年4月,张彦辉主动请缨到湟源县和平乡马家湾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村“两委”班子抓好村级组织建设、产业扶贫项目等工作,为马家湾村蹚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支部建设从“严”抓起
“扶贫不仅要抓好产业,更要抓好村级党组织建设。”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张彦辉刚驻村时,马家湾村有党员28名,50岁以上党员11名,初中以下学历党员16名,外出务工党员10名,流动党员管理难度大、党员学习积极性不高、村“两委”班子与党员之间谈心谈话效果不明显。
针对年轻党员外出务工较多、教育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张彦辉建立了马家湾流动党员学习“红旗群”,第一时间把党的最新政策文件发送到群里,并利用空闲时间召开学习视频会。他鼓励党员在群里积极发言,对发言积极的党员发放一面小红旗,结合党员“先锋指数”进行考评,年底对红旗数多的党员进行表扬,对红旗数少的党员进行谈话教育,有效提高了流动党员学习的积极性。村团支部书记张生林说:“我经常在外打工,学习不方便,张书记创建了‘红旗群’以后,我学到了很多好政策,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截至目前,“红旗群”共开展党员视频学习会23次。
针对村“两委”班子成员与党员之间交流不多的问题,张彦辉苦思冥想,建立了党员“3+1”谈心谈话制度:“3”即谈话过程不能避重就轻、不能流于形式、内容不能浮夸,“1”即对谈心谈话效果实行跟踪回访。实行“3+1”谈心谈话制度以来,村“两委”班子与党员的沟通越来越多了,党员团结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
“张书记工作经验丰富,悉心指导我们开展‘三会一课’,固定党日活动。在他的带领下,党员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参与村级工作的主动性也高了。”村党支部书记邢平说。
群众工作从“心”做起
2015年,村民马琇在修建新房时,不慎从3米多高的屋顶摔下,导致腰椎受伤。村“两委”先后协调联系县医院、青海仁济医院和省人民医院救治,虽经多次手术治疗,终因伤势过重,导致马琇下半身瘫痪,并且欠下了高额医疗费用。
张彦辉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自费为马琇捐助了电动轮椅,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他寻医问药,联系单位开展帮扶慰问活动,以实际行动给予帮扶,帮助他战胜心中的恐惧,重拾生活信心。
“张书记,我这病十几年了,移植手术费用太高,只能年年换血,家里的钱全花光了,孩子又小,咋办呀?”面对患障碍性贫血的村民张成林,张彦辉心急如焚,下决心一定要帮助他渡过难关。张彦辉及时协调团县委、县民政局、县红十字会等部门衔接大病救助相关事宜,落实了2万元的救助金,以解张成林家的燃眉之急。2018年7月,张彦辉主动联系天津市某专科医院,给张成林协调安排住院,联系主治医师,并自掏腰包给他送去温暖。在张彦辉的帮扶下,张成林的病得到了进一步的治疗,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驻村的700多个日日夜夜,张彦辉扑下身子实干,用自己的行动帮助村民解决操心事、难心事、烦心事,赢得了群众的称赞。截至目前,张彦辉为村民处理民生小事50余件,联系双帮扶单位为贫困户发放慰问金5万余元,为全村42名儿童发放书包、文具130余套。一件件事都凝聚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脱贫致富从“行”干起
马家湾村位于和平乡南部,距县城15公里,属于“脑山地区”,现有农户184户62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64人,脱贫工作任务繁重。张彦辉驻村以后,快速转变工作角色,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抓产业、抓项目,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我是农村出来的,能为父老乡亲办实事,打心眼里高兴。”他总是这样说。
在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张彦辉冲锋在前,主动为村里联系防疫物资,入户走访贫困群众,查漏补缺扶贫资料,及时解决群众互助资金贷款、医疗费用报销、慢性病救助等方面的问题,赢得了群众点赞。
村民要致富,必须有技术。贫困村民王祖龙有养殖牲畜的技术,但缺资金、缺场地,张彦辉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协调市、县农业农村局、扶贫局等单位,帮助王祖龙解决了修建养殖绵羊的牲畜棚的资金问题。有了资金和场地,新问题来了,那就是销路怎么办?
张彦辉左思右想,积极联系周边开办农家乐的农户与王祖龙签订收购协议,他的羊出栏后直接送到农家乐,销路的后顾之忧也解决了。如今,脱贫的王祖龙信心十足,不仅还上了欠款,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昔日村里的贫困户变成了村里的大能人。王祖龙时不时地在村里做一些养殖技术培训,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他成了村里的“羊参谋”。在他的带动下,村里不少人发起了“羊财”。
驻村两年多来,张彦辉带领村民苦干实干。他结合村里实际,制定帮扶措施: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125万元,入股小高陵红色旅游基地建设,2019年为村集体经济收益4.5万元;利用扶贫产业资金5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入股北山7.2兆瓦光伏电站建设;积极帮助村内6户群众落实互助资金贷款57万元,实施产业项目开发……一个个扶贫项目落地的背后,是张彦辉的辛苦付出。
扶贫工作干得好不好,群众有很大的发言权。张彦辉是答卷人,村里的群众是阅卷人。显然,在这张扶贫试卷上,张彦辉已经取得了高分。“群众对我的信任是我最大的动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竭尽所能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张彦辉坚定地说。
(本文选自《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一书)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