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上午,2021年中国经济年报出炉。“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中国经济也难免受到冲击。面对挑战,我们最终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今天的节目我们就采访权威人士,带您读懂这些经济数据背后的含义。
2021年,我国GDP总量超过10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完成年初制定的“6%以上”的年度增长目标,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这是我国GDP总量连续第二年超过100万亿元,人均GDP连续第三年超过1万美元,成绩来之不易。不过,分季度来看,这一年,我国经济增速并不平均,一至四季度GDP增速分别为18.3%、7.9%、4.9%、4%。那么,季度增速放缓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刘元春说:“最突出的一个原因是疫情冲击导致供应链出现缺柜、缺芯、缺电、缺煤、缺工的问题。大宗商品的冲击导致大量中下游企业和一些中小企业承担了很多成本,导致一些经济活力出现下滑。当然我们还要看到更深层次的一些因素,就是一些政策的调整和战略的实施,产生了叠加效应,出现了“几碰头”的现象。”
虽然面对重重压力,但中国经济整体仍然在复苏的轨道上运行,这一年的实践也再次证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动力足的特点也持续显现。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说:“我们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对国际生产供给方面作出巨大贡献,这些变化都建立在自己本身有强大的生产实力。我们生产的基础,特别是产业发展条件是稳固的;我们国内具有强大的国内市场,这些超大市场规模,也是中国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第三个韧性是创新发展,从2021年的情况来看,我们高技术产业发展无论是生产还是投资都明显快于总体,这些都是驱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冲击,我们没有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依然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刘元春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肯定有空间,同时,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空间也非常大,要想使经济增长速度有明显提升绝对没问题。如果我们采取欧美“大水漫灌”的举措,超级宽松这样一些宏观政策,一定会带来大量的后遗症,从而影响我们的高质量发展。”
除了经济增速,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民生保障。我们先来看看收入和物价。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8.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还有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数据——就业。这一年,就业形势怎么样呢?
202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达到了11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就业稳,得益于持续稳定恢复的中国经济,更得益于“就业优先”的一系列暖心政策。这一年,北京市再次对不裁员、少裁员,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发放失业保险费稳岗返还。
稳住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创业带动就业、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在一系列政策共同作用下,这一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不过,稳定的背后也有一些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
付凌晖说:“技工方面是短缺的,存在结构性问题,这当中主要由于在产业结构中,供需之间还有一定的不平衡。下一阶段我们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加大对于年轻人就业技能培训,使得供需更加衔接,有利于推动青年人就业逐步改善。”
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909万人,2022年预计将达到1076万人。怎么更好地帮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各地想了不少办法。
福州市开展了“直播带岗”,让招聘企业在直播间介绍岗位情况,在线答疑。高校毕业生也可以进行在线面试。四川省专门为残疾大学生举办了专场招聘会。位于山东省的齐鲁理工学院设立了技能实践基地,邀请企业专家,根据产业一线的最新要求现场对学生进行指导,缩短人才培养与用人市场的距离,提高就业率。
付凌晖说:“青年人就业状况整体上在改善,2021年7月份以来,青年人失业率总体回落,说明了一系列支持重点群体就业特别是青年人、农民工这样的一些群体就业政策在发挥效应。”
就业数据中还有一类人备受关注,那就是灵活就业人员。当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的规模已经达到2亿人。在成为吸纳就业“蓄水池”的同时,灵活就业也暴露出一些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的短板。网约车司机张广培从事这一行业已经5年了,因为没有和平台签订劳动合同,包括工伤保险在内的各项社会保障依然空白。
2021年1月,广东省出台新办法,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单项参加工伤保险。从国家层面,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安全等权益问题,多项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也正陆续推出。
和就业一样,消费也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其中“需求收缩”的重要表现就是消费和投资的增长速度放慢了。那么,这背后都有什么原因?我们还有没有足够的潜力可挖呢?
扩大内需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战略。怎么更好地扩大国内需求?消费和投资正是两个重要的引擎。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12.5%、4.9%,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1%。不过,四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度为负。
虽然消费的增长受到一些制约,但2021年,我国消费市场仍然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这一年,我国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千亿级别,已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国庆档电影《长津湖》票房超50亿,领跑全球年度票房;北京环球度假区开园之日,门票快速售罄……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没有改变,直播带货、在线教育等新型消费快速发展。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市场规模,蕴含着无限潜力。那么,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激发这种潜力呢?
刘元春说:“扩消费一定要从消费战略的角度来进行布局,也就是说要有中长短这样一种结合。短期要增加一些短期的消费补贴,中期必须在收入分配改革上有全面进展,要改变过去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过低的局面,还必须在中高端消费的释放和相应的供给侧改革上要有所突破。”
从我国发展阶段看,扩大有效投资有潜力、有空间,也有动力。目前,“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点项目陆续启动,“两新一重”项目有序建设。2022年,消费和投资的持续回暖,将成为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关键。
2021年,出口成为我国经济一大亮点。这一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展现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综合竞争力。当然,在众多企业中,有一类企业的日子这两年可能更加艰难,那就是中小微企业。为了帮助它们渡过难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那么,2021年,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怎么样了呢?
我国1.5亿户市场主体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微企业,它们承载了7亿多人就业的基本盘。保住这些市场主体对于稳定就业、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2021年,受疫情多地散发、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电力煤炭供应一度紧张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付凌晖说:“从大的数据上来看,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总体保持平稳,但是确实来看,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确实有所加大,主要表现在成本的上涨,从数据上看,小微企业的成本明显高于大中型企业。”
怎么能帮中小微企业活下来、活得好?我国打出了政策“组合拳”。2021年年底,正是企业开支最大的时候,湖州市的一家制造业企业却接到通知,可以缓缴税费。
除了缓缴税费,更有真金白银的减税降费,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预计超1万亿元。同时,我国不断下调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改善营商环境、着力扩大市场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红利对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尤其是以创新为灵魂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青岛的一家企业就在各方支持下,完成了整个生产系统的数字化改造。
2021年11月15日,致力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增加了融资渠道。不过,对于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来说,当前,经营仍然面临很多困难,需要后续政策瞄准痛点,精准发力。
观察经济形势,不能只看眼前,更要看长远、看大局,看中国经济是否走在一条正确的轨道上,是否有足够的潜力和韧性。看懂了大势,我们就有了底气和信心。2021年,虽然面对重重压力,但中国经济依然呈现出了不少“亮色”。比如说,新型消费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也增长较快,《焦点访谈》还将继续为您解读。
延伸阅读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