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群众亲切交谈。
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原因之一是高度重视自信。他一生经历过无数艰难困苦,从未丧失过必胜的信心,始终如一地坚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
什么是自信
自信是向上心、是淬火成钢的精神。毛泽东要求党员干部坚定信心。他在《为人民服务》中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他在《愚公移山》中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只要中国共产党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像愚公那样持之以恒挖山不止,就会感动全国人民和我们一起来挖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写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告诉有悲观失望情绪的人,中国革命必能成功。“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依靠其高度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和高度组织起来的军事力量,企图3个月内占领全中国。没有工业化和组织力弱的中国能不能夺得抗战胜利?毛泽东写出《论持久战》,深入分析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矛盾特点,纠正速胜论的错误,驳倒亡国论的谰言,阐明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倚仗美国援助和开始时的军事优势,挑起了内战。毛泽东依据政治、经济、军事原因,坚定地指出:“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他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向党内对国内外形势认识不足、有悲观情绪、缺乏信心的人进行教育。他说:“敌人还有力量,我们自己也还有弱点,斗争的性质依然是长期的,残酷的。但是我们一定能够胜利。此项认识和信心,必须在全党巩固地建立起来。”
为什么能自信
毛泽东认为中国有自信的能力。他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他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中国自信的能力,来自中国的大地。中国的大地是一个宽阔广大、无比雄伟、异彩纷呈的大地。毛泽东说:“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国家之一,它的领土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相等。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这个宽阔广大的大地,使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走自己的道路有了广大的回旋余地。正如毛泽东所指出:“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我们总有道路。”
中国自信的能力,来自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具有无比深厚的底蕴、无比丰富的智慧。毛泽东勇猛批判不知道中国历史只知道“言必称希腊”的教条主义者,号召继承与发展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历史智慧。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法,不正是悟透了《道德经》示弱、先予后取等思想的精髓吗?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不正是对《孙子兵法》“兵贵胜,不贵久”“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等军事思想的运用与发展吗?他总结的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不正是受孔子足食、足兵、民信,受孟子的诸侯三宝:土地、人民、政事等治国理政思想的影响吗?
中国自信的能力,来自中国人民。毛泽东赞美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铜墙铁壁,他指出:“人民是有能力的,他们的力量是最伟大的,他们结成了团体,就是所向披靡、天下无敌的常胜军。”他歌颂人民建设者创造的“天堑变通途”等巨大的成就,由衷地赞美“遍地英雄下夕烟”“六亿神州尽舜尧”。
怎样自信
为什么要自信?这是解决方向和目标问题。为什么能自信?这是分析基础和条件问题。怎样自信?这是研究方法和途径问题。毛泽东心目中中国怎样自信?最主要的就是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万众一心、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包括如下方面:一是虚怀观是,不从本本出发,不从领导意图出发,不从个人私利出发,而是以自然状态的胸怀,从实际出发去观是。二是和气察是,发扬民主,平等待人,听取真话,反对独断专行、盛气凌人的霸道作风,从各种不同意见中去察是。三是去偏归是,反对片面地看问题,主张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主张各去所偏,归于一是。四是去伪存是,去掉表面现象和假象,反对华而不实、脆而不坚,反对空话连篇、装腔作势,主张讲真话,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五是调研得是,到群众中去,到社会基层去,眼睛向下调查研究,以得到实事求是的是。
与时俱进贯穿在毛泽东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中。他说:“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与时俱进还贯穿在毛泽东的学习精神中,他说:“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
在毛泽东的所有文稿中,团结是关键词之一。他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题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八字校训,头两个字就是“团结”。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将“众志成城”看成打败敌军的决定性条件。赣南闽西时期,毛泽东总结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是因为“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毛泽东和党中央制定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密不可分。
毛泽东认为谦虚等于实际,骄傲自满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在全国革命胜利面前,他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为此,他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他指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把尾巴夹紧一些。”他认为中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时,“就是有人想翘尾巴,也没有本钱,顶多翘一两公尺”,将来实现工业化了,“翘尾巴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我们要预防将来翘尾巴。“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一定还要坚持革命立场,还要谦虚谨慎,还要向人家学习,不要把尾巴翘起来。”在毛泽东心中,翘尾巴的骄傲自大是与自信根本对立的,是要祸害自信的。
学生时代,毛泽东在《讲堂录》中记了这样一段话:“惟安贫者能成事,故曰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学生时代的他就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形成了对艰苦奋斗的认识。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小米加步枪,敌人的军队是飞机加大炮,物质条件相差极大。兵力上常常是“敌军围困万千重”,悬殊又是何其之大。但是,人民军队如毛泽东所说“好在苦惯了”,能吃苦,能拼搏,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要做到中国自信,就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即使富强了,也要富日子当作穷日子过,也要不忘初心。
(摘编自《党史博采》2022年第2期 曹应旺/文)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