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始末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五一口号”。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政协会议。“五一口号”迅速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普遍而热烈的响应,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团结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协商建国的辉煌历程。

“五一口号”的起草

  引起中共中央在“五一”劳动节发布建国主张的缘由,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新华社社长廖承志的一份电报。

  1948年的“五一”劳动节马上来临。当时,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在山东、东北、晋南、陕北都取得了重大胜利,中原战场告捷,直逼国民党长江防线,历史的长河很快就要在此时发生重大转折。作为新华社社长的廖承志凭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强烈的政治责任和高度的职业敏感,认为在这一重要时刻,中央肯定有重大主张需要发布,于是给中共中央发了一份简短的电报予以请示。

  廖承志的电报由于与“五一口号”这一重大事件相关而多次被党史界、学术界提及,但电报原文未被披露过。研究者有三种推测:因为电文过于简短,有可能没有存档;中共中央进北平前整理档案时,时间紧、材料多,有可能遗失;出于严肃性考虑等原因不便公之于众。

  1948年“五一”节前夕,中共中央组织起草文件,拟通过新华社发布政治主张。这个文件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发布一九四八年‘五一’劳动节口号”(简称“五一口号”)。

  “五一口号”初稿是何人执笔起草的?多数人认为是胡乔木。1947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延安后的一年内,胡乔木作为毛泽东的秘书,负责起草大量的文稿。中央给新华社的重要社论,基本上都出自胡乔木和陆定一之手,经周恩来、任弼时、毛泽东审阅、修改,再向全国播发。胡乔木的这一身份,可能自然成为这段重要历史的参与者。

  如果中共中央收到廖承志的电报后才决定通过新华社发布政治主张,那么,“五一口号”初稿的起草时间只剩1948年4月底的最后几天。时间紧迫、任务重大,初稿很快完成,彰显了中共党内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毛泽东作了27处修改

  “五一口号”初稿明确指出:“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民走向全国胜利的日子”“是中国劳动人民和一切被压迫人民的觉悟空前成熟的日子……”当这份初稿送到毛泽东案头时,他那宏大的建国方略激荡于心。据统计,毛泽东共作了27处修改。一字一句,皆有深意。含义最为突出的有4处。

  修改电头“总社”为“陕北”,以保守中共中央、毛泽东已到达西柏坡的秘密。

  将第四条“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最后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修改为“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和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这一修改既进一步重申了“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发出了为“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共同奋斗”的号召。

  删除了第五条“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更早地实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毛泽东重新起草了这一条:“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是“五一口号”的点睛之笔,它高度概括了中共中央的建国方略,正式向国内外宣告要成立新政权、建立新中国,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协商建国的精彩华章。

  删除了第二十三条“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万岁”和第二十四条“中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人民的缔造者,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万岁”,改第二十五条“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为第二十三条。这充分反映了中共中央、毛泽东天下为公、虚怀若谷的精神境界和家国情怀。

  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在城南庄召开了中央前委和中央工委会合以后的第一次书记处扩大会议,史称“城南庄会议”。会议对经毛泽东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发布一九四八年‘五一’劳动节口号”进行了热烈讨论。周恩来指出,“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新政协,从形式上看是恢复1946年1月政协的名称,但性质和内容都不同了。周恩来专门强调,“五一口号”不是宣传口号,而是行动口号,这是今天形势发展的趋势,是全国人民的要求。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决定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布“五一口号”。至此,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五一口号”正式诞生。

“五一口号”发布过程

  第一个刊登“五一口号”与广大读者见面的是《晋察冀日报》。《晋察冀日报》是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停刊后,中共中央发布的重大消息都由《晋察冀日报》刊登,因此,《晋察冀日报》成为首刊“五一口号”的报纸。

  时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邓拓有这样一段回忆:4月30日,我接到紧急通知,要我赶到城南庄参加一个紧急会议。当时,《晋察冀日报》驻在新房村,离城南庄只有一公里远。我见到主席后,主席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主席亲自把《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手稿交给我,让我拿去打印。为了慎重起见,将“五一劳动节口号”打出清样后,我又交送主席审阅。4月30日深夜,主席亲自审改后,于5月1日在《晋察冀日报》第一版头条位置发表,共23条,口号上方还端端正正地印了毛泽东的侧身头像。

  同一天,香港《华商报》也全文刊登了“五一口号”。《华商报》是民主力量在香港的喉舌,也是解放区以外能直接传播中共中央声音的唯一一张报纸。“五一口号”第一时间经《华商报》在香港发表后,立即引起民主人士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热议。

  也是在5月1日这一天,《新台湾丛刊》第6辑在香港出版并发表了“五一口号”。《新台湾丛刊》第6辑是第一份发表“五一口号”的刊物,也是最先对“五一口号”发表评论的报刊。开卷首篇是标明“新华社陕北三十日电”的新华社电讯稿。第二篇题为《一个响亮的号召》,对“五一口号”进行评论。第三篇题为《响应伟大的号召》,作者署名为“一个台湾人民”。5月3日,《一个响亮的号召》还以《华商报》社评的形式在香港发表。

  5月2日,《人民日报》《群众日报》《解放日报》《东北日报》《晋绥日报》《冀鲁豫日报》等解放区报纸也纷纷全文刊发了“五一口号”。

  随着电波和报纸,“五一口号”迅速传播到海内外。“五一口号”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建立新政权的完整方略,像春雨,像惊雷,为在苦难中探索的中国人民带来希望和憧憬,带来喜慰和力量。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9日 10:2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石光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