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930年,北平协和医院,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响彻了产房。这位新生儿的父母还没来得及给这个刚刚出生的孩子想好名字,出生登记材料上只写着“袁小孩”三个字。

  当时为袁小孩接生的妇产科大夫是被称作“万婴之母”的林巧稚。林巧稚是中国妇产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袁小孩是她接生的5万多名婴儿中的一个,她没有想到,这个孩子将成为未来家喻户晓的“杂交水稻之父”。

  袁小孩在兄弟姊妹六人中排行老二,小名叫“二毛”,因出生于北平,取名为袁隆平。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轰然爆发。随后,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华北局势骤然紧张起来,袁隆平一家决定南迁,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

  年幼的袁隆平跟随家人一起辗转江西、湖南、湖北、重庆,但父母对他的教育一丝都没放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袁隆平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学农的大学生。

  1953年7月,23岁的袁隆平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他拿着湖南省农林厅的一封介绍信,来到湘西的安江农校担任老师。

  1956年,周恩来提出系统地利用苏联科学的最新成果,制订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任务,并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

  毛主席也提出要大力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其他农作物的产量,尤其要增加稻谷的种植面积,并且要积极繁育和推广优良的农作物品种。

  这个消息传到安江后,年轻的袁隆平备受鼓舞。他立下决心,要研制出一种新的、高产的农作物。

  当时国内的一切都遵照苏联的经验,于是袁隆平也决定从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开始研究。

  袁隆平:

  那时候在教学的同时,我开始学习米丘林遗传学、李森科的学说,我们搞了很多的实验,都是“无性杂交”,将月光花嫁接到红薯上。

  由于袁隆平的精心培植,月光花与红薯的嫁接很成功,红薯获得了大丰收。

  袁隆平乘胜追击,用无性杂交的方式培育了一系列新的农作物,这些农作物不论是个头还是产量,都超过它们原本的性状。

  如果把这些植物作为种子保留下去,是否就可以解决农作物高产的需求?

  袁隆平:

  你把种子播下去了,还是一样的,依然故我,西瓜是西瓜,南瓜是南瓜,没有什么变化,我们走了五六年弯路,一直到1959年我才猛醒,搞错了。

  如何让杂交优势保存下来成了难题。

  1957年的一天,在图书馆苦苦寻找答案的袁隆平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英国和美国的三个遗传学家,根据孟德尔、摩尔根的学说,研究出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获得了诺贝尔奖。

  虽然那时候袁隆平并不算深入地了解遗传学,但基于多年对农业生产经验的研究,他近乎本能地判断出,他想研究的高产农作物就藏在基因学的密码里。于是他开始偷偷学习起了《遗传学》。

  正当袁隆平埋头图书馆学习时,新中国正面临着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从1959年到1961年,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食物极度缺乏。

  向忠发 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秀建村村民:

  那个时候太苦了,他带着学生跟我们到山上去摘野菜,我就跟袁老师说,跟那些学生说,这个水稻的品种太差了,打也打不出稻谷。

  当时,农村普遍处于低产缺粮的状态,只有育出真正高产的水稻种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偷偷学完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后,袁隆平便立即在自己的半亩试验田里全都种上了试验水稻。

  袁隆平打算采用系统选育法,找到水稻群体里长势超群的单株水稻,加以培养,然后再优中选优,最后经过优胜劣汰,将遗传性最好的品种培育出来。时光不负有心人,在苦寻了一个月后,袁隆平有了重大的发现。

  袁隆平:

  我们在水稻田里面选种,我就突然发现一株很优异的水稻,穗子又大又整齐,籽粒很饱满,我如获至宝。

  1962年春天,袁隆平将这些“鹤立鸡群”的种子播种在试验田里。自从播种后,袁隆平几乎寸步不离,天天死守在稻田里,灌水施肥,灭虫除草,并且还将稻苗各个阶段的生长特性,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

  然而,成功并不像袁隆平所盼望的如期而至,试验水稻让他大失所望。

  袁隆平:

  完全不像我当年选得那么好,早的早,迟的迟,高的高,矮的矮,穗子也不够大,在千把株里面没有一株,能够像我头年选得那么好。

  大半年的期待突然落空,心底的失望不言而喻。可就在失望之中,坐在田埂上的袁隆平却突然灵光闪现。

  他马上起身数了数高矮不齐的水稻,分离比例恰好符合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上的分离规律。水稻自花授粉,纯系品种是不会分离的。这时,袁隆平笃定,自己前一年选到的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一定是一株天然的杂交稻。既然有天然杂交稻的存在,就有培育出“人工杂交稻”的可能。

  那时的他并没有预料到探索杂交水稻这条路上有多少坎坷和艰辛,但他相信只要摸清这株天然杂交稻的规律和奥秘,能让天下人吃饱饭的梦想终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