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建造“人文的治愈环境”——访国机集团中工国际所属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顾问首席总建筑师黄锡璆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采访当天一早,北京大雨滂沱,但并未影响九点开始采访的约定。“黄博士每天很早到办公室。”每天按时上班已形成习惯,已经82岁高龄的黄锡璆,在中国中元工作了一辈子,56年来,除出国学习外从未离开过建筑设计一线。

  黄锡璆是新中国第一位医疗建筑博士,因此大家都爱尊称他“黄博士”。他主持设计和改扩建了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三医院,广东佛山第一人民医院,小汤山应急设施等200余所医疗工程,遍及中国城乡;他亦迈出国门,项目远及非洲、东南亚、拉美等地区,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添砖加瓦。

  对医疗建筑的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做革命性的变更和创新,“让病人走最短的路看完病,让医护人员少做无用功”,黄锡璆将“生命健康至上”镌刻在每一张设计图纸上,倾注心血改善就医环境,为医患送去医疗空间的人文关怀。他先后获得“国机精神楷模”、“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随时听从组织召唤”

  “现在年龄大了,主要由年轻人挑担,在年轻人有需求的时候,我提供一些帮助。”问及最近在忙些什么,黄锡璆谦逊地回答。其实,他不仅关注年轻人成长,更时刻关注国家的需求。

  2020年1月23日,举国难忘的一天。这一天凌晨2点,因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宣布“封城”。这天也是除夕的前一天,上午仍在办公室工作的黄锡璆手写了一封请战书,交给了恰好来巡视节前安全工作的公司领导:“本人是共产党员;与其他年轻同志相比,家中牵挂少;具有小汤山医院实战经验。本人向组织表示随时听从组织召唤,随时准备出征参加抗击疫情工作。”

  “下意识地我感觉可能要建应急设施。一旦国家哪里发生灾害,我们就要有准备。”黄锡璆说写请战书是基于职业敏感。没想到当天中午,公司就收到来自武汉市城乡建设局的加急求助函,请求对“武汉市建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医院”进行技术支持。

  巧合不是无缘无故的。这是因为武汉方面了解到,中国中元曾在2003年非典期间设计了北京小汤山医院。收到函件后,公司迅速成立抗击疫情行动指挥组与技术组,黄锡璆任技术组组长,他带领组员立马调取小汤山医院设计施工图纸。在接到求助函78分钟后,经适应性修改的小汤山医院图纸火速送达武汉火神山医院设计单位。

  当晚,黄锡璆辗转难眠,放心不下,又连夜手写建议,第二天一早赶到办公室,请工作人员转交火神山医院设计团队:病区与病区的间距再拉大些,室内通风要从清洁区向污染区单向流动,污水处理池建设要提早想办法,CT室位置设计要减少病人路程……

  “武汉地域气候和北京不一样,小汤山医院设计中的经验和遗憾,我得全部告诉他们。当今信息技术、建造技术、医疗设备水平都有提升,应该比我们17年前建得更科学更人性化。”两三天里黄锡璆先后提供了三份具体建议书,技术组还建立起热线联系平台,各相关专业人员与对方设计人员直接对接,24小时随时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

  得到国家褒奖后,黄锡璆平静地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们在后方,医务人员在前线直接面对病疫病毒,他们承担巨大风险,值得我们学习。”

  “回祖国去,学习本领,参加祖国建设”

  黄锡璆祖籍广东梅县(现广东梅州市),1941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是第二代印尼华侨。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海外华侨华人无不欢欣鼓舞,一批又一批华侨青年怀着满腔热情北上归国。看到哥哥、姐姐相继回国,16岁的黄锡璆不想再等了,他向父母提出回国愿望。

  “在那个年代,回祖国去,学习本领,参加祖国建设,是广大华侨青年的心愿。”当地政府移民厅让北上归国华侨学生保证“一辈子不再回去”,黄锡璆毫不犹豫地签字、摁手印,“我们说不回就不回,我们要建设自己的国家。”终于在1957年,他与堂哥堂姐结伴乘船回国。

  对祖国和家乡,黄锡璆有深厚情感。“我们父辈出于无奈去南洋谋生,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但局势不稳,处境不易。我父亲和叔叔结伴出国,先给人当伙计,多年后分别开店,我父亲店名叫振华号,我叔叔的店叫光华号,另一位叔叔的店叫荣华号,我想他们都希望在国外赚钱后,荣归故里、落叶归根,海外华侨普遍爱国爱乡,新中国成立后,祖国新生,非常向往。”

  回国以后,黄锡璆进入南京第五中学念高中,并考上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中学入团后,在大学时期,他就写下入党申请书,但由于有海外关系等原因未能实现。“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周恩来总理讲的这句话,深深激励着黄锡璆。他坚持努力追求进步,参加工作后第二年,就向单位申请加入三线建设队伍,奔赴四川泸州、自贡等地,脚踏实地,将青春热血挥洒到国家工业建设中。

  1978年,37岁的黄锡璆实现了加入党组织的愿望,入党后他倍加珍惜,更加勤奋、努力,不怕辛苦,冲在前面,坚持在一线做工程设计。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单位成立设计工作队,他放弃赴上海机械学院学外语的机会,成为第一批设计工作队队员,来到一穷二白的“渔村”参加特区建设;在海南建省前夕,他公派留学刚回国,海运行李还在天津,又作为第一批设计队成员被派往基础设施差、条件艰苦的海南岛开展现场设计。

  1987年底,当他获得鲁汶大学医疗建筑博士学位时,有人劝他留在国外发展,他却说:“国外再好也不是我们的地方。我们应该赶紧回国做点事情。”“我想让先进理念在国内医疗建筑领域落地生根,让我们的老百姓早日享受到良好的就医环境。”

  “以人为本,创新无止境”

  “医疗设施建设意义重大,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是国家的民生工程。”这是黄锡璆出国留学时选择专业的初衷,也是他心中始终怀有的大责,塑造了他的设计核心理念:“医院是救命的地方,不能只注重外在形象,而忽视内涵功能。‘遵循以人为本,让病人走最短的路看完病,让医生少做无用功,营造优良的医疗环境’是我搞医疗建筑设计的最大心愿。”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黄锡璆对每个承担的工程都高度专注、投入。不管项目大小、所在地距离远近,他都要去现场踏勘,少则四五次,多则七八次,与医院方、基建方、医生护士们面对面沟通交流,了解需求。“每家医院都有每家医院的特点,地域环境、管理模式,包括医护配比等等都不同,怎么设计最合适,采用什么方案,要深入探讨和沟通。先进理论理念要与实践相结合,医疗设施设计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早些年坐绿皮火车,有的项目出发或到达是凌晨两三点,他都带队到现场考察;无论职务高低,每个人的意见他都耐心倾听、认真记录、仔细讨论……这一次次全情的投入,给业主留下深刻印象。通过一个个工程,他与许多医院院长、医务人员、基建人员成了朋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健康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赋予人民健康广泛丰富与深刻的内涵,从事健康卫生事业的技术人员责无旁贷,要脚踏实地加倍努力工作。”黄锡璆说。

  他喜欢看书,自言“忍不住每天都要看一点”,甚至在患了白内障以后,还经常托同事网上买书。“买医疗科技、社会人文等方面的书,了解科技发展和世界发展,看了就有启发。”他一直保持剪报和速写的习惯。

  “对其他相关专业,对国内国外,多一点了解,才能多一点思路。一个人干一件事需要坚持执着,科技、人文在飞速发展与进步,只要你还在干,就要不断观察不断学习。”讲起对现代医疗建筑设计的新想法,黄锡璆滔滔不绝,“要加入新要素,考虑智慧数字化、人文、地域特色、安全性、节能低碳,提供人文的治愈环境,精益高效,这方面的创新无止境。”

  最近,黄锡璆动完白内障手术后,视力有所恢复,他仍不服老,着手汇集资料做一些工程小结,筹备总结医疗建筑设计的经验体会和分析归纳供大家参考。“再发挥点余热,帮助年轻人成长。老百姓的健康认识在不断提高,对医疗设施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更高了,新时代年轻人机遇很好,最紧要的就是沉下心来,打牢功底,踏实地干。”他语重心长地说。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20日 10:28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许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