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一句朴实的话语,伴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刘新宇走过了近30年的科研道路。
从抗辐照技术研究,到化合物半导体技术研究,再到集成电路技术攻关,刘新宇一直深耕微电子技术领域,并一次次根据国家需要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国家微电子领域科研立下了汗马功劳。与科研一起向深而行的,是他那一心向党的赤诚忠心。
国家的需要,就是前进的方向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亟需大量科研人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安徽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刘新宇在图书馆借到了一本《微电子学概述》,从此便与微电子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候国外微电子技术已经发展起来,而国内仍然落后,我就想能不能做点事。”怀着一颗懵懂而纯粹的心,从未学过微电子学的刘新宇响应国家号召,先后考入航天771所、中科院微电子中心(现“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一头扎进全新的领域,开展抗辐照技术研究。
本世纪初,化合物半导体技术成为国家亟待突破的重点。此时的刘新宇正值毕业,两个选择摆在他面前:要么出国,继续研究抗辐照技术;要么留下来,换个方向重新开始研究。“导师吴德馨院士找我谈话,希望我能留下来。当时我也没有太多想法,就觉得既然这个方向对国家有用,未来前景很好,那就去做。虽然是未知的领域,但如果我能解决一些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没有太多犹豫,刘新宇毅然投身化合物半导体技术研究。
万事开头难。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国内根本找不到相应的设备。当时微电子研究所的工艺间有一条与企业合作的工艺线荒废了将近5年,刘新宇就和一名工人从窗户爬进去,对这条工艺线进行改造。从技术攻关到设备研发,再到平台建设,历经3年,刘新宇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终于建成了国内第一条民用化合物半导体工艺线,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为我国化合物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积累了原始基础。
一点点被信仰征服、打动
一直埋首于科研的刘新宇很少考虑其他的事,但内心的触动却在悄然发生。
随着国际竞争加剧,我国集成电路技术面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数模转换器核心元器件就是其中之一,攻克这一技术难题刻不容缓。
“当国家需要的时候,作为科技国家队,我们责无旁贷,一定要冲到一线来发挥自己的价值,彻底打赢这场科技‘上甘岭之战’!”关键时刻,刘新宇再次主动请缨,接过了攻关任务。
这次攻关难度大、时间紧,每当压力袭来,他的眼前总会浮现出“两弹一星”元勋等老一辈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情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都能坚持下来,靠的是什么?”他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党的理论和历史,答案在他心中越来越清晰,“是信仰的支撑!”
团队中年轻党员的表现也深深打动着他。需要加班、通宵时,党员们总是坚持到最晚的那几个。他们还自发成立了临时党小组,遇到问题共同解决。为了尽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好几位年轻党员从北京举家搬迁到苏州进行成果转化。“谁也没有把信仰挂在嘴上,但是他们落实在行动中,真正触动我的是那种内在的力量。”刘新宇真诚地说。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让他深深体会到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关键时刻,又是党员冲在第一线,逆流而上,没有比这更有说服力的了。”
点点滴滴,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刘新宇心中激荡。“有信仰的团队才有战斗力,才是能打硬仗、能攻关的团队。有这样一个充满凝聚力的党组织,那就加入进来,和大家一起为了国家的需要而奋斗。”2021年,48岁的刘新宇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申请入党。今年6月,他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坚定信心,向更高目标迈进
国家的需要,党员的使命,都在激励着刘新宇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现在,刘新宇和团队研发的国产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和硅基数模转换器已经应用到国内通信系统和工业领域,支撑我国在该领域的自主可控。
“虽然我们和国外还有差距,但至少我们掌握了核心技术,不再惧怕被国外‘卡脖子’。只要正视差距,坚定信心,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努力,把战斗力激发出来,未来我们一定能实现超越!”刘新宇信心十足。
培养人才也是刘新宇心心念念的大事。带研究生,他不会事无巨细,而是把好方向,注重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看的文献,他自己一定会看。每周他都会坚持下一次工艺线,以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在他看来,“小到一个学生、一名技术人员的能力,大到一个国家的关键核心技术,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就得靠自己的努力。”
他还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的目标:利用在这一领域长时间的积累,带领年轻人做一些更基础的研究,力求实现新的突破。在为国家需要而奋进的道路上,他从未停步。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