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而对内深化改革与对外扩大开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20世纪90年代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党中央敏锐观察和牢牢把握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毫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推动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推进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等战略措施。随着原来在经济特区实行的某些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在内地逐步推行,特区的一些干部中出现了特区已经不“特”、特区还要不要“特”、还要不要继续发展的议论。1994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2001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1998年2月,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深刻总结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提出我们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既要充分利用其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来发展自己,又要清醒认识和及时防范其中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和风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趋利避害、掌握主动。此后,党中央又进一步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既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又要坚持独立自主,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防范工作,切实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
根据这些重大决策,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下,我国扩大开放沿海城市和内陆边境城市、沿江城市和省会城市,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同时明确了以上海浦东新区为龙头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起飞的发展战略,确定要在21世纪初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到1997年,我国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中国政府于1986年7月申请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并开始同缔约各方进行谈判。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中国开始与世贸组织成员国逐一进行拉锯式的双边谈判,其过程跌宕起伏,中美之间的谈判尤为复杂艰难。从“复关”到“入世”,中国进行了长达15年的谈判。其间,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做了大量工作。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名成员。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国勇敢地迈向世界市场。实践证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打开了对外开放的新天地,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20年来,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中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7.4%,低于9.8%的入世承诺。”中国贸易总额在20年里增至当初的9.1倍,大幅超过世界贸易总额的增幅;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从2001年的约4%增长至2020年的约13%,在数年前超过美国。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