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92岁老人写信致新生:生逢盛世恰当时,时代重任肩上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开学之际,北京一位92岁高龄的老教授手写书信,用自己的方式,与即将进入大学的青年学子对话。老人名叫方华灿,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石油科研人才,从大学毕业到耄耋之年,他始终在教学一线发光发热。面对新生,方老要说些什么呢?一起来听听看。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一位92岁的老人,是一名老教师,老石油人。”

  开学前,92岁高龄的老教授方华灿手写书信《致新生》。信中,方老围绕年轻人如何树立目标、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承担使命,与大学新生们交心。

  “文学家托尔斯泰也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决的方向。’同学们考入了大学,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摆在你们面前必须回答的问题。”

  “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你们必须回答的问题。”书信开篇,方老就勉励学子,尽早确立人生理想。回首过往,方老把自己的人生理想总结为三句话: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应国家之所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方华灿 92岁:我父亲跟着詹天佑修京张铁路,我是1930年生。“七七事变”之后,我爸爸不给日本人办事,那时候像是梅兰芳这些不都留起胡子,就是你让我唱戏我不唱,所以这些给我深刻的影响。当时国家河山破碎了,我怎么办?我就得要靠自己自强不息,干什么?读书救国,搞科学去救国。

  信中,方老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经历。1948年他考入北洋大学学习机械工程。其间,面对国家对石油人才的迫切需要,他转换专业,学习全新的石油机械。

  为了学懂这个全新的专业,方华灿和同学把课堂搬到了距离北京数千公里外的戈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方华灿 92岁:到现场,在实际里面学习,当时抗美援朝要石油,就感觉这是国家之所急,国家之所需,所以我们就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这几张豆腐块大小的黑白照片,记录了70年前方华灿在玉门油田的实习经历。风餐露宿、高原缺氧,却更加坚定了方华灿对人生选择的信心。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方华灿 92岁:我们住那地方有2600多米海拔。感觉石油工业真是需要人,真是需要石油机械(专业)的人,我得做这个(被)需要的人。

  大学毕业时,方华灿立志扎根玉门油田,但面对亟待建设的石油人才高等教育体系,他服从分配,进入清华大学石油学院任教。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他自学俄语,编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石油机械大学教材,并带队前往玉门、大庆,把科研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帮助石油机械人才投身生产一线。

  在方老的信中写道:“上世纪六十年代,1300多名高年级同学参加大庆会战,仅1960年,五六七三个月,就有约300名同学被评为红旗手。”

  1965年,已经是石油机械系主任的方华灿再次响应国家号召,向海洋石油这一未知领域进军。为填补我国“海上无油”的空白,他又一次跨专业攻坚海洋石油机械设备的研发,一干就是三十年。他的爱人也积极响应号召,参与我国早期的放射性石油勘探研究工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方华灿 92岁:我的妻子她是在物理教研室搞放射性测井科研,不顾风险,后来她患癌症去世,也可以说我们这一家人,都是一个思想:面对人生选择,就是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应国家之所需。

  光阴一甲子,方华灿一心扑在石油机械的科研和教学上,编著出版了《钻井机械》《海洋石油钻采设备理论基础》等6部教科书;《模糊概率断裂力学》《海洋石油钢结构的疲劳寿命》等8部学术专著。其中,《海洋石油工程》于2015年被译成英文在全球发行。

  而今虽已年过九旬,方老仍在为学生们举办讲座。在给新生的信中,方老用诗句激励新时代的学子肩负使命,接续奋斗。

  “生逢盛世恰当时,时代重任肩上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方华灿 92岁:要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是很宏伟的,给我们提出了很多的挑战,新入学的大学生,是十八九的年轻人。那么你们到2049年才40多岁,所以你们是八九点的太阳,在新征程上你们是生力军,你们就要为实现这个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1日 21:22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徐瑶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