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共产党“靠什么吃饭”六个论断系列③】“靠科学吃饭”——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因为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靠科学吃饭”,是我们党基业长青、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密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遭遇何种惊涛骇浪,我们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原因之一就是坚持“靠科学吃饭”。以科学理论为武器,高举真理旗帜,准确把握规律,广泛深入群众,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才能真正使党的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时代要求和客观实际,从而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顺利发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坚持“靠科学吃饭”,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续写中华民族的恢宏史诗。

  1942年2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反对党八股》报告,深刻揭露和批评党八股装腔作势吓人的现象,意味深长地指出共产党不仅“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还要“靠科学吃饭”。这里所言“靠科学吃饭”,主要是指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科学决策,尊重客观规律,避免主观臆断。一个世纪的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原因之一就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遵循客观规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需要和根本利益出发,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尊重规律:科学决策的根本

  荀子有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观,揭示了规律的本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和顺应规律。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其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一百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毛泽东指出:“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必须按规律办事,否则,工作就会搞不好或者走弯路。”历史已经充分证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遭遇过两次严重挫折:大革命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教条主义者将马列经典著作的个别词句奉若神明,从本本出发,轻视千百万群众的革命实践,不愿也不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中国革命问题,违背马克思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导致政治上、军事上发生严重错误。关键时刻,我们党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斗争武器,反对党内错误思想和错误路线,通过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权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延安整风运动时,毛泽东指出,考虑中国革命问题,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保证中国革命走向正确的方向,从而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坚定拥护。

  邓小平曾说:“为什么我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是正确的,而有的时候是失败并使革命受到了挫折,其道理就在于,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变成新鲜活泼的东西呢,还是变成死的教条。”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经历了大跃进等工作失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一划时代的科学决策,使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巩固了我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开启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篇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时深刻指出: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努力做到各经济部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哪个时期不按照这个规律办事,就会受到挫折、遭受损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新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的判断,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现阶段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部署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党和国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历史充分证明,党和国家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同我们能否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密切相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新理论指导新实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调查研究:科学决策的前提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我们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去落实。调查研究是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武器,对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成有着重要作用。重视和坚持调查研究,是保证我们党科学决策和实现正确领导的重要前提。

  “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列宁、斯大林也同样做了许多调查。中国革命也需要作调查研究工作……”毛泽东反复强调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早在1930年他就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著名论断。1931年他又提出,“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毛泽东的这些论断强调以调查研究反对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他认为,脱离调查研究就等于脱离了实际、脱离了人民群众,便无法科学地把握革命形势和革命走向,最终会陷入主观主义的泥潭。为避免出现这种错误行为,毛泽东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认清中国农村和小城市的经济状况,1930年,他在江西寻乌县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十几天,整理出调查研究的典范之作《寻乌调查》,对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起到重要作用。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发生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浮夸风、“共产风”弥漫全国,工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危急之下,毛泽东号召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领导制定各项调整政策,从而摆脱了严峻的局面。

  1992年,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了解改革开放推进情况,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考察,并沿途发表重要谈话,掀起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浪潮,为中国的改革进程指明方向,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中央八项规定,把“要改进调查研究”摆在首位。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动员令,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调查研究提高调查研究实效的通知》,突出“调研在先”的鲜明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各级领导干部,不了解真实情况,拍脑袋做决定,是做不好工作的。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离开调查研究,就容易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事求是就无从谈起,讲党性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有全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掌握更多真实情况,才能更透彻地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形成真知灼见,从而指导工作。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实施重大战略必须坚持调研在先,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重要工作原则。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出台,无不是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之后作出的决策部署。

  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在进行决策前,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要求,全面掌握客观情况,如实把握客观规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作出符合实际的决策,这是我们党百年经验的科学总结。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厉行调查研究,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搞好调查研究,从客观实际出发,才能真正使决策符合客观实际、符合改革大局、符合群众期待。

群众路线:科学决策的基础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密码,是我们保持旺盛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历史和现实表明,科学的决策必定是从群众中来。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证明,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听取群众呼声,广泛集中群众智慧,决策效果由群众检验,就可以为决策提供宽阔的视野和科学的思路,使决策更加符合实情、更加科学有效。

  尊重群众利益才能巩固执政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众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处处维护群众利益,从而赢得了群众的广泛信任、支持和拥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土地改革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20世纪50年代初,我们党又领导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使农民实现了世世代代追求的“耕者有其田”梦想,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凝聚了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最多的是贫困地区,惦记最多的是困难群众,他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历史性地解决了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兑现了党中央“一个贫困群众都不会落下”的铮铮誓言。

  深入群众才能掌握实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经常深入群众,向实践学习,充分汲取群众智慧,从而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真正找到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领导干部提出要求:“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他强调,“重要决策方案,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措施,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能嫌麻烦、图省事。”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了解到的情况肯定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只有真正深入群众,才能了解到实情,才能将群众的呼声转化为治国理政的举措,实现人民意愿和科学决策的高度统一。

  保障群众参与才能推动科学决策。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在“十四五”规划建议起草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7场座谈会当面听取意见建议,把专家学者、企业家、科学家、货运司机、餐馆店主、农民、工人等各行业代表请进会场;同时通过互联网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开创了我国五年规划编制史上首次“网络问策”,网友留言100多万条,打造了社情民意径抵党中央的“直通车”。“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的决策正确与否、效果如何,人民群众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决策效果由群众检验,才能听到更多的意见,获得更多的政策反馈,从而弥补工作中的不足,提升决策的质量和效果。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科学决策的难度进一步增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我们党科学决策最有力的依托。各级领导干部和决策者应更加全面、及时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回应关切、解疑释惑,真正做到群众在哪里、工作重心就在哪里,通过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实现科学决策,推动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延伸阅读

  “共产党‘靠什么吃饭’六个论断”系列文章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8日 11:1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许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