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0公里的边境线上,农牧民的砖瓦房“以两公里为邻、十公里为片”,零星散落在茫茫戈壁草原。为尽可能多地走访几户,天刚蒙蒙亮,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妇联主席王砚就出发了。“‘母亲水窖’项目到了关键阶段,今天收集到这几类问题,还需要跟相关部门继续商讨……”从最后一户出来,暮色已模糊了草原的地平线,王砚手里的民情日记本上,又写满了群众的建议。这已是她2022年的第3本民情日记。
乌拉特后旗是一个少数民族边境旗,10年来,王砚访遍全旗50个嘎查村,30多本民情日记里,记满了她为妇女儿童奔忙不息的轨迹:跨越戈壁求学的留守儿童找到了“周末妈妈”,贫困无助的妇女有了一技之长,基层妇联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她始终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将满腔柔情播撒在辽阔的戈壁草原,成了群众心中的娘家人、贴心人、引路人,2022年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留守儿童和志愿者的娘家人——“不仅在物质上帮扶,更要走进他们内心”
除了妇联主席,王砚还有一个身份——“周末妈妈”。2016年,在下乡入户走访时,性格内向的小女孩瑶瑶引起了王砚的注意:“我们一进屋,她就害怕得钻到茶几底下,怎么叫都不出来。”原来,瑶瑶刚满周岁时,妈妈就远走他乡,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她还在上幼儿园,就要寄宿在学校。
在乌拉特后旗,像瑶瑶这样的牧区学龄儿童还有1400多名。随着大量退牧转移农牧民外出打工,许多老人和小孩留守家中,后山牧区的孩子需要到前山上学,路途遥远,只能长期寄宿,很少得到家庭的温暖。2011年开始,乌拉特后旗妇联就创建启动了“周末妈妈”公益活动,志愿者与留守流动儿童双向选择,结成“亲情对子”,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照顾。
2017年与瑶瑶结对后,王砚就常常带着衣服、玩具、书籍去看望她。“刚开始,瑶瑶很排斥,不愿意和我交流。”王砚发现,“不仅要在物质上帮扶,更要走进她的心,解决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所引发的心理问题。”
定期与老师询问瑶瑶的学习情况、辅导她写作业、每周三接她回家一起吃饭、带她参加亲子活动、时刻关心她的心理状态……王砚用6年的悉心陪伴,让瑶瑶敞开了心扉,曾经见人就躲的小女孩,如今变得活泼懂事。“这一周,我因为工作原因没去接瑶瑶回家,她打电话说,‘妈妈,我有点想你’,那一刻,我觉得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王砚在民情日记写下的话,何尝不是许多“周末妈妈”的心声。目前,全旗累计有151名“周末妈妈”与留守流动儿童结对,持续奉献爱心。
“2013年,王主席刚接手时,活动基本是停滞状态。”副主席斯琴见证过王砚最初的艰辛。有结对意愿的志愿者太少,王砚就率先结对,同时号召身边的机关女干部带头参与;活动覆盖面窄,她联系教育局、学校,建立了以留守流动、单亲贫困儿童为主要对象的儿童数据库,通过媒体向全旗发出倡议书,广泛招募巾帼志愿者,建立起管理规范的志愿者队伍……
“面对结对儿童家庭不理解、相处有障碍、以及一些负面言论等情况,我一度非常纠结,是砚姐把我从消极状态里拽了出来。”作为一名“周末妈妈”,高洁像其他志愿者一样,习惯把王砚当成“娘家人”和“主心骨”,结对8年来,每每遇到难过的“坎儿”,她总会第一时间找王砚倾诉。在王砚的手机通讯录里,出现最多的是“周末妈妈”,通话时间也是最长的。为了进行科学疏导,农学专业毕业的王砚,还专门去考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在王砚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下,“周末妈妈”活动不断升级,逐步扩展为“周末爱心家庭”“关爱娜荷芽宝贝”行动,关爱对象由留守流动儿童扩展到单亲、贫困、残疾等儿童,完成了关爱双方的全面升级;关爱服务网络和长效工作机制逐步完善,1个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4个地市级“儿童家园”落户,1处展示实践基地、2处爱心基地建成,“周末妈妈”荣获全国“四个100”最美志愿服务项目等奖项。
贫困妇女的贴心人——“大家心里盼什么,就解决什么”
中秋节前夕,走进乌拉特后旗的民族手工艺基地,40多名来自各苏木镇的妇女,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缝制蒙古族手工艺制品,晚上,还有电商直播课程帮助她们拓宽销售思路。更重要的是,这次培训后,经过考试评定,她们中大多数将获得资格证书。
为了促成这场培训,从联合农牧业培训等部门解决资金难题,到选场地、运设备、找师资,再到宣传发动、敲定时间……王砚已经忙碌了好几个月,为了号召更多妇女参加,她一有时间就扎进牧民家里,介绍课程内容,宣传动员。
呼和镇妇联主席史晓华就是被王砚“发动”来的学员之一。史晓华还记得,“七八年前,农牧区实行土地流转集约化发展后,很多大龄、退牧的贫困妇女闲在家里,没有收入,成了老大难。”
“我们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服务业却跟不上,为什么不发挥民族特色,让大家学一门靠得住、能致富的手艺?”经过多次走访调研,王砚将妇女特长一一记录在民情日记里,经过汇总和讨论,终于摸索出致富的“金钥匙”。
然而,在工作会议上,方案一提出,一些苏木镇妇联的负责人心里就直打鼓,直言:“搞培训,资金、师资从哪儿找?”“搞手工艺能挣钱吗?”“妇女愿意学吗?”
“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通?资金、师资,我来想办法,学什么,大家商量着定!你们看行不行?”面对大家的疑惑,王砚斩钉截铁地说。
说干就干。王砚带着妇联干部,做出详细的培训方案,与各部门和社会组织找资金、谈合作;在参会、外出调研、入户走访的时候也没闲着,到处寻访区内外各类手工艺人才,拓展师资资源,从缝制蒙古头饰,到奇石雕刻,再到制作红驼、毛毡画、红陶……“只要是妇女愿意学、感兴趣的,砚姐都尽可能去协调开班。”潮格温都尔镇宝日布嘎查的华秀兰说。
几年摸爬滚打下来,王砚的民情日记俨然成了贫困妇女的“技能成长记录”,由此锚定了清晰的发展思路。“红驼、绒花、红陶这几个学起来不太复杂,市场需求量也大,但我们的质量和产量还要继续提升。”
“大家心里盼什么,砚姐就想办法帮忙解决什么。”王砚是妇女们遇到难事时的坚实后盾。乌盖苏木富海嘎查妇女创办的山羊养殖合作社需要贷款,却因没担保无法办理。王砚立即拿出自己的工资做担保,为她们解了燃眉之急。年底,养殖项目使合作社妇女人均增收6000元。
贫困妇女的生活状况发生了质的改变。几年来,王砚共协调举办各类培训班120余期,受训妇女4000多人次,发放妇女创业小额贴息贷款1789万元,帮助278名妇女成功创业。13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地建成,9个脱贫示范基地带动村民持续增收。
基层妇联的引路人——“一心为他们着想,是工作最大的法宝”
2017年4月,一天傍晚,一名妇女在妇联办公室门口小心翼翼地张望,身体看起来很虚弱。
“怎么了?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王砚边轻声询问,边上前搀扶,妇女却吃痛地收回了胳膊。
经过安抚,妇女终于道出详情。她和丈夫是离异重组家庭,从甘肃来打工。丈夫酗酒成性,经常在酒后殴打自己和女儿,实在受不了,只能偷偷前来求助。
妇女头上、手臂上触目惊心的伤痕,让王砚既心疼又愤慨,她当机立断:“你别害怕,我们妇联不会坐视不管,一定想办法帮你!”
王砚和同事把妇女遭受家暴的信息详细记录下来,第二天一早,由妇联出面,到派出所报了案。王砚又多方协调,为妇女找到临时住所,保护她不受侵扰。
“她的丈夫受到了惩罚,但类似的伤害却远没有解决,很多妇女因为缺乏认识、害怕揭发,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民情日记里,王砚写下自己的思考,“如果我们不行动、不帮忙,她们又能依靠谁?”
一个月后,在王砚的积极推动和各级妇联的努力下,乌拉特后旗在巴彦淖尔市率先出台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联动机制,逐步在全旗所有苏木镇派出所、嘎查村和“妇女之家”设立了家庭暴力投诉站(点),开展家庭暴力投诉及时出警和调解。多年来,王砚与同事共接待信访200件,24位受害人得到了法律援助和救助,走出困局。
只要是关乎妇女儿童利益的事,在王砚心里,都是基层妇联需要解决的大事。“为她们办事,王主席总是争分夺秒。”同事石磊说,“哪家有困难,她从来都是拿起电话就打,穿上衣服就走。”
两次罹患癌症,举全家之力凑不齐住院费,巴音宝力格镇友联村谢大娘那一沓厚厚的病历和缴费单,总挂在王砚心上。“要不是砚儿及时帮我申请到‘两癌’母亲专项公益金,给我争取各种生活和医疗补助,我可能都活不到今天啊!”在谢大娘心中,早就把王砚当成了亲闺女。多年来,王砚累计为贫困妇女、“两癌”母亲、留守儿童争取爱心项目和物资300余万元,受益困难群众达1000多人。
“只有使基层妇联动起来、活起来、强起来,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好。”王砚积极推动妇联改革,牵头抓实基层妇联组织创新,推进“两新”妇建、探索“网上妇联”模式、建立功能型服务支部,努力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纵横交错的基层妇女服务网络;带动50多支“热心媳妇”巾帼志愿服务队,300多名志愿者活跃在关心空巢高龄和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清洁美化居住环境等服务活动中,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今,旗妇联基层工作力量增加到原来的3倍以上,服务水平和效率明显提高。
“当你觉得群众不理解时,有没有试着理解他们?时刻与他们站在一起,一心为他们着想,是我们做基层工作最大的法宝!”这段话,被王砚写在一本民情日记的扉页,既是勉励,更是她初心的写照。不论走多远、获得多少荣誉,唯一不变的,是不吝付出满腔热忱、时刻为妇女儿童解忧的拳拳之心。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