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充分发挥县、乡党校(行政学校)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围绕提高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系统性针对性适用性实效性,着眼党员干部知识短板和能力弱项,健全“七大体系”,构建全县党员干部大培训格局。
“阵地+基地”打造标准化阵地体系。一是高标准建设县委党校主阵地。投资586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约55.4亩,集教学科研办公、学员住宿就餐和课后阅读休憩三大区域功能于一体的县委党校,并与云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铜仁市幼儿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办学,被列为南京审计大学教育培训基地、南京师范大学研学基地、贵州省健康职业学院实践基地,可同时容纳260名学员培训。二是全覆盖建好乡镇(街道)党校。立足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供平台阵地,打通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县委批准成立10个乡镇(街道)党校,明确由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书记兼任党校校长,组织委员兼任副校长,并按照“有组织机构、有培训场地、有师资队伍、有学习计划、有管理制度、有经费保障”“六有”标准,率先在全市完成10个乡镇(街道)党校标准化建设。同时,各乡镇(街道)每年预算10万元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建立县委党校科级干部联系包保乡镇(街道)党校制度,定期开展业务指导,从严审核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保证乡镇(街道)党校教学质量。自挂牌成立以来,各乡镇(街道)党校高效运转,自主举办或承办上级各类培训班次98期,培训党员干部7800多人次,其中闵孝镇党校、太平镇党校、德旺乡党校集教学、食宿于一体,累计承接各类培训班次30余期。三是品牌化打造一批现场教学点。充分挖掘各类红色资源、生态资源和改革发展的实践成果,打造一批以“红色文化”为主线,辅之“绿色生态、特色产业、社会治理”为一体独具江口特色的现场教学点。目前,累计打造磨湾红军归建旧址、梵净山申遗展示馆、脱贫攻坚纪实馆、贵茶集团和农夫山泉饮用水有限公司等现场教学点10余个。
“共性+个性”突出精准化内容体系。从共性上系统强化党性教育和理论教育,从个性上突出专业能力和履职能力培训。一是坚持政治“铸魂”。坚持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按照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时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70%要求,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学懂上下功夫、在弄通上有收获、在做实上见成效。二是坚持按需“下单”。从“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个人需求”三个维度出发,深入开展培训需求调研,了解掌握县直部门干部、乡镇干部、村(社区)干部、党员等各类群体特点和不同需求,精心制定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推动干部教育全方位服务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靶向“赋能”。聚焦“四化”建设、乡村振兴、重大项目、绿色生态、农村实用技术等重点领域,分级分类开展“精准滴灌”式专题示范培训,全方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党员干部队伍。
“分级+分类”健全科学化培训体系。围绕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公务员、基层党员干部等七类重点群体,分级分类推进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一是党政领导班子“普遍轮训”。通过上级调训、专题培训班、中浦院插班选学等方式,累计选派县、乡两级党政领导班子178人次脱产接受系统理论教育以及专业化能力专题培训,县、乡两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全面提高。二是县管干部“分类培训”。充分整合“线上+线下”培训资源,累计组织科级领导干部脱产参加线下培训3125人次,线上网络培训1845人次,实现县管干部培训全覆盖。三是年轻干部“重点施训”。着眼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优秀年轻干部队伍,以优秀中青年后备干部、选调生等为重点,依托春秋季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新时代优秀年轻干部履职能力提升班、中浦院网络培训、贵州网院等载体,突出年轻干部政治历练、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有力促进优秀年轻干部健康快速成熟成长。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年轻干部500余人次。四是基层党员“全员培训”。精准聚焦10个领域和8个群体党员,抓实“三味教育”、打造“三个课堂”、健全“三项机制”,实现基层党员普遍轮训常态化制度化。截至目前,参加中央调训226人次、省级示范培训630人次,市级重点培训816人次,县级普遍培训4455人次,基层党委兜底培训11282人次。
“创新+融合”构建系统化方法体系。一是“线上+线下”融合。充分发挥县、乡党校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依托现场教学点、新时代学习大讲堂、中浦院网络培训、贵州网院等培训资源,着力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灵活性,有效扩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覆盖面。截至目前,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累计培训各类党员干部20557人次。二是“课程+基地”融合。探索“课堂+基地”实训模式,推动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有机结合,让党员干部能够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上。截至目前,依托脱贫攻坚纪实馆、磨湾红军会师旧址、梵净山申遗馆等现场教学点,开展现场教学200余次,培训党员干部12000余人次。三是“讲授+体验”融合。在各类培训班次中,灵活运用讲授式、研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切实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组织参训学员围绕时政热点、基层难点以及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并撰写调研报告,全面提升培训实效。截至目前,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2000余份。
“专职+兼职”建设多元化师资体系。树立“大师资”理念,坚持能者为师、专兼结合,着力培育建强优质师资库。一是下大力培育专职师资。建立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和实践锻炼机制,依托东西部协作、中浦院定点帮扶等优质资源,每年有计划安排专职教师参加学习培训和课程调研,推动专职教师素质能力整体提升。目前,全县共有专职教师11名。二是多行业选聘兼职教师。出台《江口县领导干部上讲台工作实施方案》,选聘一批优秀的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专业技术骨干、乡土人才以及培养一批表达能力强、讲得生动丰富的现场教学点讲解员担任兼职教师,聘请一批中央和省、市知名专家教授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建好兼职师资库。目前,全县建立兼职师资库1个,兼职教师53名。三是高质量实施名师工程。加大名师培养吸收力度,把干部教育培训师资纳入人才强县战略,大力推荐优质师资参加全国、全省、全市干部教育名师评聘,同时,成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辐射、带动、引领作用,建立跟班培训、专题试讲、教学研讨等常态化制度,推动青年教师培养和优质课程开发,逐步建设一支后继有人的师资队伍。
“资源+整合”开发精品化课程体系。一是开发精品教材课程。围绕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大纲、乡村振兴、基层党建、乡村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四化”建设等方面,着力开发符合江口实际的精品课程、教材,形成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精品课程库、精品教材库。目前,累计开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基层党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课程9门,编纂《红色漫卷梵净山》《用美丽战胜贫困》等优质教材10余本。二是开发绿色生态课程。围绕“念好山字经,发展生态茶”“用好水资源,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走好生态路”三大板块,开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贵州省江口县生态产业的实践和探索》《保护绿水青山,利剑在行动》生态文明课程2个。三是开发红色文化课程。充分挖掘红二、六军团过境江口的红色历史文化,打造磨湾红军归建旧址、凯德街道革命烈士陵园、德旺木根坡红军过境纪念馆3个现场教学点,编纂《岁月留痕》《梵净山下的红色记忆》等红色教材,其中《梵净山下的红色记忆》作为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教材读本。截至目前,累计8000余人次党员干部接受红色教育。四是开发脱贫纪实课程。依托脱贫攻坚鲜活素材,建成江口县脱贫攻坚纪实馆,创新开发“一个馆、一堂课、一本书、一首歌”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并纳入县委党校教育教学课程重要板块,截至目前,累计5000余人次党员干部接受教育。
“考核+管理”建立精细化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组织调训制度。积极做好省市调训申报,同时,完善县级点名调训制度,探索“错峰”调训,出台《江口县干部教育点名培训办法》,对重点岗位干部、优秀年轻干部等实行点名调训,对近5年培训达不到要求的,及时补训,避免和防止多头调训、重复培训、长期不训等问题。二是建立健全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实行训前训中训后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构建“班主任+班委会(临时党支部)+跟班考察员”三位一体督管模式,探索建立双跟班管理制度,对重点培训班次实行全程跟踪管理,推动教学过程全面从严、教学效果全面提升。三是建立健全培训考核评价制度。出台制定《江口县干部教育培训成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建立规范统一、科学有效的培训成效考核评价制度,严把培训日程、日常管理、考勤签到、考试考核等具体环节,全面考核评价干部的学习态度、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党性修养和作风锤炼情况。四是建立健全培训质量评估制度。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完善办学质量、项目质量、课程质量、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五位一体”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严格评估程序、细化评估指标,全面找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优势与短板,切实做到扬长板补短板。同时,建立“链条式”跟踪问效制度,严格落实“531”问效法,推动学员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成。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