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前往中国航发,在北京、上海、湖南株洲等地采访,实地了解组建“铸心”新长征党员突击队勠力攻关的好做法、好经验。
年初授旗,年底交旗,党员突击队扛大旗、担重任、当好型号攻关的“尖刀连”,已是中国航发科研生产主战场上的常态。
“矢志不渝、全力以赴,走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新长征路,铸就强劲‘中国心’!” 在工厂、车间、试验室、试飞站……党旗下的誓言,化作突击队队员顽强奋斗、勠力攻关的坚实行动。
图①:中国航发动研所党员突击队举起队旗宣誓。图②:中国航发商发党员突击队队员在航空发动机装配现场作业。图③:中国航发动力所党员突击队队员集体研究攻关课题。
将党旗插在科研生产主战场,党员冲锋在一线,示范带动,奋力攻关,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标志性装备取得重大进展,多型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实现鉴定定型、首飞首航……
能打硬仗,研制加速向前
“6月,完成适应性验证;9月,完成动应力测量适航试验;12月,完成寿命适航试验。”走进位于湖南株洲的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动研所)试验间,右侧墙上张贴的2023年重点任务责任状格外醒目。
“这是我们整机试验组的责任状。”刚结束一场试验,AES100发动机党员突击队队员、发动机试验研究部设计师杨艳美一身工装,放下挽起的袖子,从试车台走出来向记者介绍,“时间紧、任务重,为达目标,团队24小时轮班,以求最大化运用试验设备。”
整机试验组承担的适航试验是整体项目的最后一环,在所里被称作“后墙”。“为确保整体项目如期达标,前期可能出现的延误,都必须在这一环赶回来,全靠党员亮身份、践承诺,才确保了‘后墙’不倒。”发动机试验研究部党支部书记郭程辉说。
2016年,AES100发动机立项研制,计划用8年半时间,研制出我国第一型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涡轴发动机。2017年3月起,动研所组建AES100发动机党员突击队,持续推进发动机研制加速向前。
“每年初,我们根据项目阶段性攻坚重点,从各部门抽调技术骨干确定成员,同时明确年度目标、节点任务、工作计划以及分工。”AES100发动机党员突击队队长、发动机总体研究部党总支书记王旭说,“定的目标,要尽全力跳起来才有可能够得着,成立党员突击队就是要同时间赛跑,克服困难,确保目标实现。”
航空发动机被喻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大国博弈的“重器”。研制过程中,工作作风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
党员突击队队员、适航工程中心主任设计师钟勇文印象最深的是对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设计报告中要尽量避免模糊语言,能定量的必须定量”“遇到问题,要先眼睛向内查找自身原因”“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数据波动,要深究为什么波动”……型号总设计师的句句叮嘱,钟勇文须臾不敢忘。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突破,在党员突击队全体队员的协力攻关下,AES100发动机研制进程加速推进——2021年发动机成功首飞,2022年签约首家先锋用户,今年进入全面开展适航取证试验的冲刺阶段。
中国航发党组书记、董事长曹建国提出,党建“铸心”工程要起到坚定信念、提振士气、改进作风、凝聚团队的作用。“事实证明,党员突击队能打硬仗、敢于胜利,跑出了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加速度。”动研所党群工作部部长夏湘宇说。
凝心铸魂,共赴伟大事业
“发往外地的件已起飞,请通知对方收货。”“好的,马上!”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发商发)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部团队沟通群里,直至深夜仍在更新工作进度。在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再加快,让型号研制工作高速运转,是部门的一致目标。
怎样建设完整、安全、可靠、可持续的商用航空发动机供应链?如何保障供应商的交付稳定性?供应链和体系建设党员突击队队长唐术带领队员不断探索。
“供应链上开展联合共建,是大势所趋。但不同部门单位在文化、理念、诉求等方面均有差异,联合并不等于融合。为提高效率,我们通过组建联合党员突击队破题。”唐术说。
面对一项难度大、集件周期紧的工程试制任务,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部党支部与多家长三角民营企业党组织组建联合党员突击队。唐术解释说,“真正实现融合,必须让团队统一思想,让民企供应商深入了解加快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重大意义,唤醒使命感、责任感。”
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回顾历史、讲清形势、明晰使命、强化担当;召开联合组织生活会,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推动队员坦诚沟通、增进理解……党员突击队队员、宁波星箭航天机械有限公司周利勋深有感触:“一系列活动,让公司员工认识了吴大观、颜鸣皋、张恩和等老一辈航发人,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震撼人心,有幸参与这项伟大事业,我们理应全力以赴。”
人心齐了,信心强了,团队劲往一处使,仅用以往1/3的时间高质量完成任务。
“航空发动机研制难度大、任务重、周期长,少则十余年、多则二三十年才能看到成果,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坚定爱党报国志向、强化使命担当。”中国航发商发党群工作部部长齐鹏宇说,通过党员突击队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科研人员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努力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
专注使命,激发创新动能
高个子,不苟言笑,举止间透着科研人的认真劲儿。这是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以下简称动力所)总体性能设计师陈伟博给人的第一印象。
3月21日,中国航发第五届青年创新大赛“百团大战”总决赛在上海举办,陈伟博受邀前来观战。一年多前,陈伟博带领的青年创新团队赢得了上届大赛金奖,“得奖让团队成员感到鼓舞,激励着我们继续专注科研、锐意创新”。
与多数参赛团队一样,陈伟博带领的团队,是他所属党员突击队的一个“青年分队”。“青年分队”选取党员突击队攻关项目的分支领域,充分发挥年轻人创新优势集中攻关,以带动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不断突破。
由于从事的工作专业性很强,陈伟博的家人一直不知道他在忙啥。本届青年创新大赛对所有项目进行了展示,并首次进行了线上直播,成为家人了解其工作的一个窗口。“看到我们每天忙的是对党和国家意义重大的事,他们也就安心了,还更支持我们工作了。”陈伟博说。
本届大赛金奖项目的团队负责人王士奇,来自中国航发研究院,与陈伟博同岁,谈起参赛项目,滔滔不绝:“参赛的成果,只是新型自激扫掠燃油喷嘴应用研究的起点”“项目距离实际应用要走的路还很长”……在他眼中,搞科研好比铸剑,“传说有铸剑师为造出最强宝剑,最后将自己熔入铸剑炉。我现在特别能体会这种感觉,就是情不自禁、迫不及待想把所有时间投入其中。”话至此处,王士奇眼里放光,满是憧憬。
能够全身心专注科研,离不开单位的导向与氛围。“我的同事90%以上是党员,论拼劲、闯劲,都没话说。最开始研究这个项目时,的确不知道能不能干成。几年过去没见突破,自己心里也打鼓,没想到单位领导依然加油鼓劲。”王士奇感受到,党员突击队打破了工作中原有层级,让领导变导师、队员成战友,为青年大胆创新、突破自我创造了条件。
“事在人为、关键在为,只要敢为、大有作为”,总决赛会场,醒目的横幅亮出集团党组倡导的新时代航发青年创新观。自2017年起,青年创新大赛累计培育3537支创新团队,凝聚起强劲的青年创新力量。
青年是党员突击队的主力。近年来,中国航发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凝聚人心、搭平台,引导青年党员勇担重担、冲锋在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为建设航空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