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共产党员手机报》20230508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星期一 农历三月十九

  >习近平致电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

  >践行宗旨为民造福

  >多管齐下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要闻简报】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致电祝贺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和王后卡米拉加冕。

  【学习笔记】

  二十大报告(节选)

  ----------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手机短评】

  践行宗旨为民造福

  ----------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是五个具体目标之一。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新时代历史伟业。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实践原点。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排在“六个必须坚持”的首位。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就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真正做到把“人民至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脱贫攻坚、污染防治、清洁取暖、全民健身、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老旧小区改造……桩桩件件,记录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风雨无阻向前进的铿锵足迹。前进道路上,从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到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从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到补齐医疗卫生特别是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短板,推进主题教育取得实效,必须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乡村振兴】

  多管齐下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

  近年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坚持党建引领,立足县域乡情,通过“建堡垒、强队伍、育产业”等措施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一是组织堡垒“建”起来。“抓两头、带中间”推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发力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提档升级党群服务中心,加强“一肩挑”后全方位管理监督。建立“农民工网上支部”8个,两新组织党组织“一码通”让流动党员找到“港湾”。二是骨干队伍“强”起来。持续开展村(社区)“两委”成员学历提升计划,选配现代农业、村镇建设等急需紧缺专业干部到乡镇任职,公开遴选6名致富能力强的“五方面人员”充实乡镇班子,选派37名驻村第一书记到脱贫村,巩固脱贫成果。实施“蹲苗计划”,23名选调生到村任职,推进人才振兴。三是产业发展“多”起来。完成32个中央和省州县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验收审计,以点带面推广先进典型案例5个,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产业。按照“一村一策”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远景规划,建立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库,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四是支撑作用“专”起来。以提高农民对现代科技的吸纳转化应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为重点,采取集中培训和上门服务指导等有效举措,先后宣讲农田施肥、果树管护等农业科技和生产管理知识,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5家,有效促进乡村人才更新观念、提升技能。

  【图说中国】

  渔光互补 生态惠民

  ----------

  近年来,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通过集约发展,打造水上发电、水下特色养殖的立体化“渔光互补”模式,在生产清洁能源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下图是近日拍摄的墩尚镇一处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工作人员在检查光伏板。

  【温馨提示】

  您好!欢迎您对共产党员手机报提出宝贵意见,请发送手机短信至12371。更多信息请关注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gcdyweixin和登录共产党员网:www.12371.cn。接收本手机报免费。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08日 18:58 来源:共产党员手机报 编辑:徐瑶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