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各地扎实谋划启动第二批主题教育工作:分类找问题 联动解难题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已拉开序幕,涉及范围更广、领域更细、人员更多,面临的矛盾问题更复杂、群众期待解决的问题更具体。各地区各单位坚持用好第一批主题教育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把准目标要求,加强分类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抓好衔接联动,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内蒙古阿拉善盟

开门纳谏 调研攻关 

  “要深刻认识阿拉善肩负的重大职责使命,聚焦地区发展重点难点,坚持深学细悟,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近日,内蒙古阿拉善盟委书记黄雅丽为盟级领导干部和旗区、直属部门“一把手”上了一堂主题教育专题党课,激励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上作表率。

  连日来,阿拉善盟将主题教育各项重点任务与当前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有机融合,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学习、开门纳谏解民忧、聚焦重点调研攻坚,扎实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良好开局、走深走实。

  盟委领导班子示范带动,举办盟委主题教育读书班,全面系统学习指定学习书目,从项目建设、生态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组织专题研讨,提出改进工作的思路举措。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开展交流研讨、宣讲阐释和线上竞赛答题,为边境地区和农牧区征订发放必读书籍2.2万册,覆盖1500余个基层党组织和25000余名党员。

  开门纳谏,全盟各地区部门紧扣促进产业升级、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稳边固边、强化基层治理等重点任务,利用“驼乡e站”智慧党建平台,线上征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意见建议110余条,班子成员带头建立重点民生项目清单,全盟各地区部门单位全部建立实事台账,集智聚力破难题、解民忧。

  一线调研,印发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盟级党员干部确定调研课题32个,全盟78个部门单位全部制定调查研究工作方案,聚焦制约新能源、现代化工、骆驼产业发展等难点问题,深入工厂企业、项目现场等开展专题大调研、问题大起底、难题大攻坚行动。目前,共梳理发现问题751个,初步提出解决措施836项。

云南红河州

丰富载体 分类推进

  针对第二批主题教育涉及的参学单位和对象范围广、类型多、数量大的实际,云南省红河州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分层分类推动主题教育精准落地、走深走实。

  分层施策,明确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讲好专题党课,每人牵头1个课题开展调研,带头检视整改。摸排确定23万余名参学党员,以党支部为单位,开展学习教育、干事创业、检视整改,落实规定动作。及时掌握流动党员情况,督促其及时向流入地党组织报到,线上运用新媒体平台,线下利用节假日组织返乡流动党员集中学习,确保不漏学、不掉队。

  分类推进,针对农村、国有企业、两新组织等不同领域党组织特点,细化目标任务和重点。农村党组织通过“院坝会”“火塘会”等方式,变“固定讲台”为“流动课堂”,提升学习实效性,设立“双语”学习课堂,引导边境地区固边、稳边、兴边,维护好民族团结。国企党组织以推动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要抓手,聚焦“两个覆盖”质量不高、党建业务“两张皮”等问题调研整改,推动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两新组织党组织充分用好“红色驿站”“暖蜂驿站”等提供学习资料、学习环境,引导新就业群体党员在空余时间参与学习,立足岗位多作贡献。

辽宁抚顺市新抚区

先锋宣讲 “双进双促”

  “太好了,这么多年缺少产权证的问题解决了,没想到你们来调研真不是走过场。”近日,辽宁宜家食品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说。党员干部到包保企业调研,工作专班牵头相关责任部门现场办公帮解难题,是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开展主题教育的缩影。连日来,新抚区牢牢把握总要求和目标任务,坚持先学先行、一线调研服务,为第二批主题教育“起”势开篇。

  坚持把“学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线上依托“新抚先锋”微信公众号、智慧党建平台等阵地,开设“主题教育”专栏,线下就近利用辽宁“六地”等红色文化资源,挖掘老党员、退休老干部组建理论宣讲团,推行“沉浸式研学+理论宣讲”学习模式,打造体验式课堂。

  围绕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优化营商环境等中心工作,全区30名县处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职责,科学精准选题,深入服务对象,做好专题调研准备。开展“双进双促”专项行动,选派百名党员干部进园区、下企业,成立营商服务专班,创新推出“云帮办”“政企服务直通车”等服务,建立问题收集、解决、反馈机制,当前已调研发现94个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制定措施并解决92条。组织基层党员开展“立足岗位作贡献”活动,设立党员先锋队、党员示范岗,全区百余名党员深入村(社区)参与服务,打造154个刘全国式“党员家庭代办站”,为群众提供帮办代办服务2000余次。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网站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网站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2日 13:38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