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办学8期培养10万军政干部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悬挂着一张1937年1月21日发布的招生广告照片,它来自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最高军事学府——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广告中,最显眼的,是这所学校的办学宗旨——训练抗日救国军政领导人才。

  1935年11月,面对日趋严峻的抗日形势和民族革命战争的新任务,中央将原中央红军干部团和陕甘宁晋红军军政学校合并,在瓦窑堡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不久后,这所学校改称西北抗日红军大学,专门培养抗日军事人才。之后,中央在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基础上,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跟随党中央迁往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即“抗大”。

  这则广告一经发布,便吸引全国仁人志士前来学习军事、政治理论,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

  一时间,“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到延安去”成为最时髦和自豪的时代口号。截至1937年8月,抗大办到第三期,仅7个月时间,抗大的学员已经激增到1272人;截至1938年4月,抗大第四期的学员竟达到5562人。

  爱国青年们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层层封锁,从四面八方、天南海北汇聚到延安,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批爱国青年历时13个月,徒步一万多里到达延安。到达延安时,他们已经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即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他们仍然斗志昂扬,高唱着自编的歌曲:‘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冯延宁介绍。

  在战火纷飞的旋涡中,抗大为学生们开设的课程,包括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国内外形势、抗日战争的游击战略等,每学期时长4—8个月。

  抗大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毛泽东曾回忆他在抗大讲党课时的情景:“不能照书本去讲,那样讲,听的人要打瞌睡。自己做准备,结合实际讲,总结革命经验,听的人就有劲头了。”

  这种严肃且活泼的风格从课堂中延续至战争一线。

  敌进我退、方向相反……1942年,在“五一”反“扫荡”中,日军四路合击抗大总校,妄想用“铁壁合围”将抗大师生一举消灭。抗大师生为了避免同敌人主力遭遇,利用有利地形和巧妙灵活的战斗策略,及时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惹得敌人恼羞成怒。

  之后,敌人将目标对向地方武装和老百姓,抗大师生配合八路军将士,猛攻敌人空虚的老巢并最终获得胜利。抗大总校边战斗边教学,与敌人顽强周旋两个多月,配合主力部队歼敌1.7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抗大不仅在延安扎根,也随部队深入敌后办学,将抗大的校旗插入了敌人的“心脏”。办学8期,共14所分校,培养出10万余名军政干部,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供了中坚力量。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罗瑞卿曾这样描述抗大。

  在1955年授衔的将帅中,曾在抗大工作和学习过的,有元帅7人、大将10人、上将29人、中将105人以及少将366人。其中,元帅有朱德、林彪、刘伯承、陈毅、罗荣桓、徐向前、叶剑英,大将有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等人。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7日 13:35 来源:共产党员微信 编辑:许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