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奋楫者|走出乌蒙山

微信扫一扫 ×

  从“外来媳妇”到“家长”

  深秋的贵州六盘水盘州市淤泥乡,苍翠依旧。在海拔2000多米的岩博村,柏油马路盘山而上,一栋栋带有水牛角形斗拱的彝族民居点缀其间。青山、绿瓦、白楼之间,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脚步匆匆,往刚办完白喜事的村民家里走。她把自己和村民的关系形容为“带孩子一样”。

  “很多时候村民也是想了又想才给我打的电话,找到我的时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天大的事,但对我来说,我可能跑跑腿、花点时间就解决了。”余留芬为村民解决的事情很具体,比如,有人生病找不到医院,她就陪着坐班车或开车去大医院。那些时刻,她觉得自己被村里人当成了靠山。也是因为许多这样的时刻,这么多年,她把自己定位为“家长”。

余留芬(图中)和村民交流

  “外来媳妇”到“家长”,这是余留芬到岩博村的第35年。距离她作为“深度贫困地区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优秀代表”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也已过去5年。

  1989年,送亲的人在凝冻的路上跌跌撞撞走了四个小时,把刚满20岁的余留芬从鸡场坪乡送到岩博村。村里的石头地不好种,手脚勤快、头脑灵活的余留芬开始开小饭馆、开小卖部、给人照相……很快成了村里少有的“万元户”。

曾经的岩博村

  能在村里第一个盖起砖房的人,一定能拉一把岩博村。2001年,时任村支书肖直勤抱定这样的想法,在病重时极力举荐余留芬担任下一任村支书。刚过而立的余留芬带着兴奋和忐忑应下了。正在外省打工的岩博村人肖本元也是在这个时候接到父母的电话,电话里说,听说村里要修路了,你回来吧。

  那时候,肖本元二十五六岁。“回来了以后,她第一次召开我们岩博村的群众大会,就是说我们要修这条路,要怎么干。”肖本元说,第二天,村里的路就开挖了。

早年的修路研讨会

  没有结余、只有几万元负债,接过村里账本的余留芬,看到了大写的“穷”字。眼前狭窄的山路就是“穷”字的起笔,去县城动辄一整天,乌蒙山外的世界看起来遥不可及。修路,是余留芬上任不到7天的第一把火。钱不够,她拿出做生意的4万元积蓄,又以个人名义贷款2万元。人手不够,她白天抡大锤、搬石头,晚上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参与。

余留芬(右一)在指挥修路

  年轻的肖本元看着眼前的女支书,心里也高兴,也嘀咕:“一次修路的时候,她摔跤、住院了,她的腰断了。在病房里面住了十多天,她执意要出院,本来她是要两个月才能出院的。她不管医生的劝说,必须出院。”

  腰椎粉碎性骨折还没痊愈的余留芬再次站在工地上。这一次,她赢得了所有人的拥护。全村出动,用了3个多月,一条宽4米多、长3公里的硬化通村公路竣工。

  由“穷”到“富”

  由“穷”到“富”,第一笔就是这条路。接下来呢?余留芬也想知道。

  为了摘掉“穷帽子”,余留芬什么都愿意试。从养鸡、养猪、养牛、养羊,到搞加工、做矸石砖厂,再到超市、物流、贸易,她领着村里人摸索了十几个方向。最终,2017年,岩博村的酒打开了全国市场。余留芬拍板,专心做酒厂。

  鸡蛋不该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道理,余留芬也懂。举全村之力办好酒厂,做决定时,余留芬内心并非没有挣扎:“我觉得十几年让我清醒了太多,你要做好一件事情,心无旁骛,这是必须的。不是说产业多就做不好,是你现在的条件不允许你做太多。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把这件事情做成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从卖林到卖酒,这一路上的每一步,余留芬都用尽全力。2002年从之前的经营者手中赎回村集体所有的岩博林场时,余留芬在附近煤矿借钱借出了名气。林场一步步撬动了矸石砖厂、休闲山庄和养殖场,到2013年,岩博村集体经济超百万、人均收入超万元。别人看见这一步有多大,余留芬记得,每一步有多难。一开始连一个大学生都招不到,余留芬说,只能“想尽办法解决”。

  她的办法之一,是让自己的孩子上阵。2011年,岩博村集体投资的酒厂刚刚起步,亟需年轻血液。她的小儿子刚从国外留学归来,准备落脚上海,被余留芬一个电话叫回来,从一线工作做起。铲猪粪、扛高粱的活儿,儿子干得毫不含糊。母子起冲突,是因为儿子不适应办公室的生活。

  争吵之后,儿子转身冲出了余留芬的办公室,两人7天没有联系。第8天,小儿子回来。很多年之后,余留芬从别人那里得知了儿子的行踪。

  “他在岩博村,他没有让我知道。他走了每个山头,整个岩博的边边角角他走了一遍,他说他才恍然发现几十年他妈妈是在做什么,他小时候印象中的岩博,已经变成现在的样子。”说到这里,余留芬几次哽咽。

  看过更大世界的孩子第一次看清了自己的村庄。留在村里的不仅是余留芬的孩子。肖本元最终也留下了:“她是岩博村发展的带头人,我也不出去打工了,我就在家乡闯一些事业。”余留芬看好肖本元,开始手把手带他。

  更多不曾离开岩博村的人们,跟着余留芬从砖厂、养殖场一直到酒厂。有余书记之前,家家户户住老土房、一年四季都要穿雨鞋。后来的好日子,大家念着余留芬的好。

  最难的时候,村里的酒厂7个月发不出工资。村民反过来安慰余留芬,“我们的工资你一年不发我们都跟你干,没有你我们不知道我们在搞什么,还是在喂猪、带娃娃、种地。”对余留芬,这也是压力。

  “我一旦稍微有点疏忽,就会出问题,就会做不好。一旦做不好,我觉得代价太大。我输不起,我的村民输不起。”一字一句,余留芬说得用力。

  从今天到明天

  十分赤诚加万分小心,也许还有一点点运气,到2022年,岩博村集体资产达到1.22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3.3万元。几百到几万,日子好过,工作是不一样的难做。

  资金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到几千万,经营压力一天比一天大。很多次,余留芬都觉得“这回肯定死掉了”。“但是我每天都会有一种坚持努力,就会想会不会出现一些机会让我克服这个困难,渡过这个难关,跨过这道坎,也会有这种幻想。其实对我来说,我觉得这不是幻想,我坚信我在做的是在为一个地方、为一方百姓在找出路。”余留芬说。

  这条路走通了吗?这是一个让余留芬沉吟的问题。这条路要继续走吗?说到这里,余留芬眼睛发亮:“我很欣慰的是我们的岩博人,一代接一代的这些年轻人融入了村里的大家庭。”肖本元带着村里的十几个80后、90后、00后,和余留芬一同往前走。这也是余留芬的底气之一。

余留芬(前排右)和肖本元(前排左)交流工作

  2017年,肖本元被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集体经济早已走上正轨,村里每天需要肖本元处理的事务,大都按部就班。对工作,肖本元有自己的谋划:“我们的电商现在已经启动了,在我们的平台上就可以卖东西,还有我们现在的火彩坪,发展旅游业,也已经启动。”

  年长者还在尽心竭力,接班人已经成长起来。跟余留芬比起来,肖本元话不多,有句话他却说了不止一次:埋头干,最后总有结果。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4日 15:42      来源:中国之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