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九,护林员们还在山上忙碌着。雪后的森林银装素裹,吸引了不少登山爱好者。护林员在做好巡护工作的同时,还要负责救助被困游客和车辆。
从海拔1300多米的括苍山顶俯瞰,青黛色的山林延绵不绝,筑起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经过几十年发展,如今的临海林场,面积已达5.8万亩。林场的护林队伍已经传了三代。“吃苦耐劳 甘于奉献”八个字,早已刻进了几代林场人的心底。
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第二年,临海市林场的前身九支山林场成立。那时的林场徒有其名,岩石裸露、林木稀疏,九支山、大雷山等,都是老百姓不要的荒山。40多名职工常年住到山上,向荒山发起挑战。老党员倪里奋那时还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
没有房子自己搭,没有工具自己打。第一代林场人在石缝里抠树坑、育树苗,5万多亩大山逐渐披上绿色。
老场长屈卫明是个“林二代”,已经在临海林场工作了近40年。造林不易,护林更难。本世纪初,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临海林场陷入了发展困境。
因为效益低迷,林场不得不增加砍伐量,父辈们苦心抚育起的青山伤痕累累。2003年,屈卫明临危受命,担任林场党支部书记。
屈卫明提出,不但不能增加林木砍伐量,反而要不断提升森林蓄积量。在此基础上,丰富林区产业,提高林副产品收入,发展林区旅游经济。经过反复做思想工作,林场职工达成了共识,首要任务是打通进山的道路。可300万元的预算,让每月千把块工资的大家倒吸一口凉气。关键时候,老党员们站了出来。
开山路、扛大尺,再苦再累,没有一个人抱怨。2010年,8.6公里长的进山公路通车,在场的职工热泪盈眶。一场发展模式的蝶变,在大山里悄然发生。
清晨五点,林场的灯就一盏盏地亮了起来,附近的村民成群结队上山务工采茶。林场开办的茶场,不但每年给村集体增加数百万元收入,也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新的生命在绿海中不断孕育,新的护林人也不断加入到林场队伍中。2015年,潘学飚从北京林业大学硕士毕业后,加入林场。看着老职工们还在靠着一双脚,拿着罗盘巡山,潘学飚心疼之余开始琢磨怎么使林区管护数字化。几年里,基于卫星定位的导航仪、火情网络预警监测系统等先后投入运行。
传承老一辈林场人的实干奉献精神,第三代林场人正为林场开启智慧化建设的新篇章。
了解更多细节,请登录《共产党员》电视栏目网页点击收看。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