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雅安市紧跟新时代党员教育新形势新任务,通过建好党员教育“1个矩阵”,设置理论教育、党性实践、技能培养“3个单元”,编制培训师资、课程指导、音视频辅导“3个目录”,开设政治、红色、绿色、感恩、群众“5类课堂”,不断提高党员教育感染力、吸引力、渗透力。
建好“一个矩阵” 构建全覆盖培训格局
用好市县两级党校,统筹建设乡村学堂和实训基地,构建起“市县党校+乡村学堂+特色点位”三位一体党员教育矩阵。一是用好市县党校。深入推进县级党校分类建设,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开展“基层党员进党校活动”,分层分类举办基层党员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党员6000余人(次)。二是建好乡村学堂。最大限度整合利用现有、闲置资源,在20个中心村、55个产业发展重点村布局建设“乡村学堂”85所,举办培训1520余场,覆盖农村党员和群众13.4万余人(次),形成人人能学、处处能学、时时能学的办学格局。三是打造实训基地。统筹红色遗址、村史馆、农业产业基地等资源,围绕党性锤炼、技术指导、法治教育等,联动打造现场教学点380余个,实现“就近学理论、田间搞实践”。
设置“三个单元” 打造多层次教学体系
聚焦“理论教育、党性实践、技能培养”三个方面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供给,满足党员需求。一是理论教育单元。建立“三定”机制,定主题,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教育主线;定内容,把执行党和国家重大决策、推进落实重大任务等作为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定任务,每年通过重温入党誓词、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组织党员开展20学时以上政治理论集中学习培训,确保理论教育入脑入心。二是党性实践单元。深挖红色资源,研发“陈云出川”等党性课程48门,编写《红军长征在雅安》等红色丛书12本、红色故事案例20个,构建独具雅安特色的“忠诚如山”“干净如雪”“担当如石”“3+N”党性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充分运用到党员教育中,确保党性教育入心。三是技能培养单元。坚持需求导向,采取“座谈交流+现场调研+网络问卷”精准掌握党员学习需求,紧扣“五雅”特色产业发展制定5类培训套餐,依托中国至美茶园绿道、花海果乡等农旅融合品牌项目,建好技能培养实情实景实训点位,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训什么”,确保技能培养入行。
编制“三个目录” 强化全方位教学保障
注重党员教育要素保障,着力在师资、课程、课件上下功夫求实效,强化教学资源供给。一是创建师资目录。邀请人社、党校等部门(单位)专家学者150余人组建“专家讲师库”,县乡两级统筹选聘领导干部、优秀党组织书记等300余人组建“本土讲师库”,红军后代、红色讲解员等200余人组建“红色讲师库”,构建起“专家讲师+本土讲师+红色讲师”三位一体师资库。二是创建课程目录。开设“理论教育”“技能培养”“法治教育”“乡风文明”4大版块,分级、分批开发专题课程300余门,构建“1条主线+4大主题+N堂特色课”教学内容体系。三是创建视频目录。编制政治、红色、绿色、感恩、群众5类51门音视频课程,拍摄《总书记来到青龙场》等微视频党课130余部,建成“强渡大渡河”VR体验项目,开发沉浸式实景剧《安顺记忆》等3部,构建多层次教学课程供给体系。
办好“五类课堂” 搭建多功能教学平台
深挖“红色基因+绿色发展”资源,因地制宜打造“政治、红色、绿色、感恩、群众”党员教育微课堂。一是政治课堂补钙铸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课、主课、必修课,开展“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四川足迹”实践活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一线宣讲等4800余场(次),发放理论学习书籍10万余册,引导广大党员学深悟透、笃定笃行。二是红色课堂锤炼党性。统筹全市202处红军长征遗址遗迹,建成以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为引领,覆盖6县2区的“红色基因”环线基地,打造“1干5线”“2干N线”精品教学线路,组织8万余名党员锤炼党性。三是感恩课堂奋进聚能。建成芦山强烈地震重建新路教育实践基地1个、市级感恩教育基地325个、“三基地一窗口”76个,常态化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党员凝聚担当奉献正能量。四是技能课堂提能致富。聚焦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开发技能培训课程81门,灵活采取订单式、送培下乡、校企合作、自主培训等形式,开展技能培训6万余人(次),带动党员群众致富奔康。五是群众课堂凝心聚力。将群众课堂教学与服务一线群众和落实重大部署结合起来,领导干部带头“联包帮”、党员“双报到”开展雅州新区建设等重点工作;组织648支党员先锋队、突击队,动员2.3万余名党员奋战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组织党员在急难险重一线践行初心使命,凝聚发展共识。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