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把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告诉我们,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离不开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的中华民族,在共产党领导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了发展生产力的诸多经验。
始终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城市中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新中国成立前30年贯彻这一战略方针,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不仅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继而还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而且在极其艰难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理论基础,其间也走过弯路,出现过反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把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此,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创造了40多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奇迹。
变革生产关系要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首要标准
马克思主义一贯强调,生产力归根到底决定和支配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合。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重大反作用,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最终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关系变革的全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外部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经济封锁,经过短暂的经济恢复,党便提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等一系列两条腿走路的基本方针,为国家集中力量开展工业化建设奠定了经济制度基础。但是,在所有制改造方面的急于求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潜在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党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主动变革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形式,促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所有制关系上,逐渐放开和支持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改革经营管理体制为重点搞活公有制经济。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上,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在经济运行体制上,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作用范围和程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在分配关系上,逐渐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调动各类要素所有者生产创造的积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确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中国人民逐步富裕起来了。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30年,我国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奋斗,一大批重点建设工程陆续建成投产。尤其是一批代表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项目和产品问世,如大庆油田、万吨远洋货轮、南京长江大桥以及“两弹一星”等。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并为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物质技术基础。但是,改革开放以前,很大程度上在基本建设尤其是国防建设中重视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应用,未足够重视发挥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各领域各方面的重要作用。对科学技术人才的尊重与重视不够。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邓小平讲:“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还先后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我国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激励科技创新竞相迸发,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适时制定符合实际的生产力发展目标与战略部署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其内容不仅涉及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还包括生产力发展的战略目标,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一目标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当时生产力实际状况的。后来,毛泽东同志较完整地论述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党和政府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由于缺乏现成的样板,其间需要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改革开放后,党继承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具体发展目标与战略部署。由“两步走”发展到“三步走”,由“实现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的实际出发,不断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发展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有效地指导了我国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并且,发展目标的内涵日益丰富与全面,着力推动实现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全面进步。
及时更新发展理念,转变生产力发展方式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改革开放以来,党吸取过去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和自觉遵循经济规律,不断更新发展理念。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实行对外开放”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兼顾效率和公平”,从“可持续发展”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发展理念不断更新和提升,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我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质量和效益不高、结构失衡、环境污染、资源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为了破解这些经济发展难题,党和政府适时提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由高消耗、高污染的不可持续型,逐渐转向低消耗、低污染的可持续型,更加重视协调国民经济部门和地区结构的平衡,更加重视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