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课件信息
  • 《绝笔》(信仰篇)

    五集纪录片《绝笔》(信仰篇)深度挖掘十位革命先烈的临终绝笔,聚焦革命历程的多个重大阶段,生动讲述英烈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坚守信仰、向死而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和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主要内容

林勃

  1941年10月,浙江宁波,一位年轻的女战士余也萍,一针一线地精心织补着亲密战友林勃留下的一件毛背心,柔软的红毛线,在每一个破洞处绽放出一朵朵小红花,这绵绵的针线里,寄托着她对林勃深深的思念,而她的眼角,也不禁泛起了泪花……

  林勃,浙江镇海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林勃被党组织派往镇海澥浦开办识字班。在这里,他结识了余也萍。两人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信仰,逐渐发展为恋人。

  1941年6月后,林勃到镇海江南独立中队担任政治指导员,主要任务是向当地老百姓宣传抗战思想。江南独立中队的抗日行动,成为了国民党顽固派和侵华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

  10月29日凌晨,独立中队在青峙村遭到国民党顽军的偷袭。林勃和战友为了掩护部队撤退,弹尽被捕。国民党顽军把他绑在青峙村大庙前的一棵树上审讯。这时,盘踞在镇海城里的日军闻声赶来,国民党顽军仓皇逃走,却将林勃等人留在了大树上。

  面对日军,林勃威武不屈,最终被日军连刺17刀,壮烈牺牲,时年23岁。

萍:

  不知是什么的牵连,在这样的工作繁冗中,我还时刻的惦念着你……我隐约地知道了你同样在想念着我,并似乎在埋怨我这一次默默地走了……旁的留到碰面时再谈吧!

  第二天清晨,余也萍冒着危险赶到了青峙村,在战友的帮助下,最终在一座长满荆棘的荒山上,找到了林勃烈士的遗体。

  悲痛的余也萍将林勃遇害时穿着的的毛背心带了回来。仔细清洗干净后,她在17个刀口处补上了17朵小红花。绵绵针线里,是她对恋人深切的思念。

查茂德

  1947年4月22日,夜色已深,位于河北邯郸一座古朴昏黄的瓦房里,一名头部缠绕纱布的军人,望着一旁熟睡的妻儿,思考片刻之后,写下了这段话:

喜如妹:

  我俩又要短期之分开了,这是我们的敌人给我们的分开之痛苦,只有消灭了我们敌人,才能消除这个痛苦。

  写下这些文字的人叫查茂德,此刻,他即将离开家,奔赴沙场。

  拥有儿女双全之福、家庭和睦之乐的查茂德,是什么让他不畏生死、浴血奋战?

  查茂德,1919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场上,他作战勇猛、不畏强敌,从一名排长逐渐成长为晋冀鲁豫军区独立旅副旅长。

  在这期间,他邂逅了同在部队里工作的张喜如,两人心心相印,结为了夫妇。1945年抗战结束后,查茂德夫妇的儿子出生,取名查丰,两年后,女儿查雪降生。对于这一切,查茂德感到温馨又幸福。

  可是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却让冲锋在前的查茂德在解放高邑的战斗中身负重伤。

  组织上决定送查茂德去邢台养病,而他却因离战场太远推托拒绝。1947年,当查茂德听到豫北战役打响的消息,他又不顾伤病,迅速奔赴战场。

  根据上级命令,作为晋冀鲁豫军区独立旅副旅长的查茂德,负责带领部队执行解放崔家桥镇的战斗。

  或许查茂德已经预感到此行的凶险,他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对妻儿深情告白。

  望你好好保重身体……好好抚养丰丰小儿、小女雪,长大完成我未完之事,一定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到共产主义社会。谨记谨记。

  在绝笔信的结尾,他还罕见地给妻子留下了自己的出生日期和故乡所在地。

  我生于1919年10月,家居安徽省霍山县石家河保瓦背冲口。

  1947年4月24日拂晓,查茂德率领一支冲锋突击队抵达崔家桥镇,在枪林弹雨中,炮火硝烟下,他们接连攻克了敌人5个据点。然而,在部队越过围寨河之后,却遭遇到了驻守在对岸敌人的疯狂反击。正当查茂德奋力杀出一条通道时,一枚炮弹突然落到了他的身边。这颗致命的炮弹,让查茂德年轻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28岁的青春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