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宋神友:筑梦伶仃洋

微信扫一扫 ×

  宋神友,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从2010年至今,他已经在伶仃洋上坚守了14年。

  一直以来,从伶仃洋西岸的中山,去往东岸的深圳,必须绕行两个小时。连接东西两岸的南沙大桥,日均车流量最高峰超过20万辆。为长远发展计,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提上了议程。

  2010年,宋神友成为深中通道的“1号员工”。能够加入深中通道这种超级工程,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深中通道将成为撑起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交通脊梁”。为找到一个最为科学的设计方案,五年多时间里,宋神友带领团队进行了52项专题论证、29个过江通道方案比选、19项通航专题研究,充分借鉴世界范围各跨海通道的建设经验和成果,提出了“桥—岛—隧—水下交通枢纽”于一体的工程方案。然而,要按照这一方案施工,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建设世界首例八车道沉管隧道。

  向南20多公里就是港珠澳大桥,它采用的是双向六车道钢筋混凝土技术。别看单向只多了一条车道,但施工技术却是天壤之别。经过多少个彻夜难眠的计算建模,宋神友在国内首次提出,采用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新型结构型式。这种结构承载能力大、防渗性能好,然而,也面临着国内全产业链空白的难题和挑战。

  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没有任何先例可循,难度超出想象。2016年,宋神友牵头组织了以党员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研发团队。4年多时间里,研发团队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开展了上千组模型试验,成功攻克“卡脖子”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和中国标准。

  300多份图纸,23次攻关。终于,一整套智能制造方案出炉。这些智能浇筑机,可以根据设定的路线自主完成整个管节的浇筑作业。200台自主研发的智能台车同步行走,最终完成一节钢壳沉管。在中央控制大厅,所有浇筑工程的进度都能实时跟踪监控。

  2019年6月29日,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首节沉管完成制造。

  宋神友说,不断创新也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使命。阳光直射的伶仃洋上,在党员先锋队的带领下,建设工地上热火朝天。2023年11月28日,这座总长6.8公里的“海底长城”终于合拢。

  从设计蓝图到跃然海面,十四年的时间里,宋神友看着深中通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空中俯瞰,深中通道如一条巨龙,它与港珠澳大桥、虎门大桥、南沙大桥共同组成跨江越海的通道集群,勾勒出大湾区美好未来。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7日 15:30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