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这三个“第一”,总书记念兹在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坚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手抓,广泛应用新技术,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再次提到“培育新质生产力”。其中,科技研发是重要抓手。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区域,同科技工作者面对面交流,提出深切嘱托和殷切期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就要靠科技”

  “值得看,看了让我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了底气。”

  2023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肯定了苏州工业园区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

  可折叠卷曲柔性屏,硅立方浸没液冷计算机,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工业园区展厅里,苏州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明星产品”琳琅满目,总书记边走边看。

  在一款国产人工心脏――“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前,总书记停下脚步,仔细察看运行原理。当听到已有100多位病人用上了这个设备,最早一例患者目前已使用6年多,总书记十分高兴。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经济要往上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就要靠科技。”

  科技自立自强,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

  2023年4月,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2023年5月,在河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一个“金扁担”的故事。

  当年,周围的老百姓说起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在“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的基础上,还有什么更高的境界?他们的回答是——将来上山干活就挑着金扁担呐!

  “这个‘金扁担’,我就理解为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

  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考察的第一站是陕西延安市。在南沟村的苹果园,看到乡亲们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用苹果“金扁担”挑起好日子,总书记对乡亲们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科技“解锁”现代农业发展的密码。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

  从发展智慧农业,运用农业物联网等现代农业技术,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进行智能灌溉、精准施肥以及水肥一体化控制等,“金扁担”的科技含量越来越足。

人才是第一资源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

  先从一封回信说起。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并提出殷切希望。

  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说,“希望你坚守初心使命,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

  2020年9月11日,在一场特别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人才培养成为焦点话题。每一位发言者都感慨万千、言辞恳切。

  姚期智院士建议,打造一条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培育中国的人才造血能力;

  施一公院士汇报了西湖大学的建设进展,期待那里成为尖端科技孵化器和顶尖人才培养基地;

  …………

  习近平总书记时而插话,时而记录。总书记说:“我们是感同身受的!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如何吸引和培养顶尖人才?总书记思虑深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步子还要再大一点。步子大一点也是胆子大一点,引入更开放、更灵活的机制。”

  这些年,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性、基础性框架基本建立,体制机制更加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和科研人员的诉求:

  “揭榜挂帅”“赛马制”支持科学家大胆探索,更多青年科学家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

  以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现象和“立新标”为突破口,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正在建立,激活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

  …………

  据统计,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是国际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指研发人员按实际从事研发活动的时间所计算出的工作量,单位为“人年”。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注重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打造多元化、多层次人才队伍。我国科技人才资源储备丰富,顶尖科技人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从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2年的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超过80%。

创新是第一动力
“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这样强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主持座谈会、赴地方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和谋划,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说,“日照港是改革开放后新建的港口,近年来推进科技创新,将传统港口改造升级为现代化港口,不仅货物吞吐量跻身全国前列,还积累了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值得肯定。”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越来越多科技人才投身创新一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不久前,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此前还有“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奋斗者”号万米深潜,“复兴号”驰骋神州,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实现重大突破,“中国路”“中国桥”不断走出去……

△6月4日,五星红旗在落在月背的嫦娥六号探测器上展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是渺小的,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

  中国科技人才正在不断书写新时代的创新答卷,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创新的中国,生机勃勃。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2日 14:57 来源:“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 编辑:许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