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至今已有3000多年种植历史的晋祠大米,正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党建引擎+人才动力”工作的带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目前全区晋祠大米种植面积3300余亩,年产值近2000万元。近年来,太原市晋源区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发挥“党建引擎+人才动力”优势,深入破解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形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多元路径。
头雁领航明方向 提质增效促发展
走进晋源区西邵村蔬菜种植基地,一座座智慧温室大棚展现出现代化农业新景象。在党总支书记王志忠的带领下,西邵村探索创新“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流转整合闲置土地资源120余亩,科学规划、整体布局建设温室大棚40余座,按照“五统四化”标准(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标准示范、统一田间管理、统一仓储保鲜、统一品牌运营,推动设施农业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逐步打造集农业休闲观光、科普研学教育、农产品种植养殖、生鲜配送和终端零售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和现代化田园综合体,预计可为村集体每年增加300万元收益。
原来在外务工的小李,听说村里盖大棚,立即决定返乡创业:“每个大棚每年租金3000元,亩均年收入能达到6万元以上,我一点没犹豫就租下来了。”西邵村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共同致富,跑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下的互惠互利、持续发展的强村富民乡村振兴之路。
党员干部蹚新路 助力村民齐致富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晋源区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产业振兴“一线指挥部”作用,明确村党组织谋划产业项目、包村干部当好“产业顾问”、镇街负责协调支持的三级帮扶体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目前全区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1个,实施农业产业项目7个。
五府营村是太原市远近闻名的草莓种植基地,素有“草莓之乡”的美誉。早在2000年初,五府营村就有人开始种植草莓,但受资金、经验、技术等限制,导致产业规模较小、引领作用不强。
为提高草莓种植效益,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着力整合资源,改造新式草莓温室大棚,引进美国“甜查理”草莓栽培新技术。同时,积极对接包村干部、农业技术顾问等,邀请农业专家开展草莓种植技术培训,从起垄、栽苗、去叶、铺膜到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温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学习,让村民在“富起口袋”的同时“富起脑袋”。村党支部书记郭彦生介绍,目前全村共有草莓温室大棚100多个,平均每个大棚年收入可达12万余元。
引凤还巢促发展 激发活力助振兴
走进晋祠镇三家村鱼菜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返乡创业大学生正带领村民在大棚中忙碌。绿油油的水稻开始抽穗、红彤彤的锦鲤争相抢食,养殖的尾水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分解、紫外线杀菌等方式就可以转化为植物的绝佳“营养液”,为大棚内的蔬菜提供优质的肥料,从而形成一棚双收、一水两用的绿色农业循环。“‘鱼菜混养’项目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鱼菜混养’大棚造价约为25万元/亩,一年可以收获三茬鱼、两茬菜,仅卖鱼一项一年的纯利就有七八万元。”谈起“鱼菜混养”的成果,三家村党支部副书记程玉姣滔滔不绝,“我们现在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绿色循环农业,目前正在推广建设‘鱼菜混养’大棚,用现在的话说叫‘混搭’。”
近年来,晋源区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鼓励本土大学生回乡创业。一方面,招聘55名研究生到村工作,实现“一村一名研究生”全覆盖,“三个一批”推动到村任职研究生担任村级报账员,实施“3帮1”导师帮带制等方式,助力到村任职研究生在基层干事创业、成长成才。另一方面,激发农村本土人才内生动力,建立村级后备人才资源库,储备本科及以上后备力量64名。除三家村“鱼菜混养”外,各村到村工作大学生着眼本村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和本地资源优势,通过联络商超、推出采摘研学、开通直播带货等创新方式,助力晋祠大米、普罗旺斯西红柿、玉露香梨等农产品的推广与销售,为农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