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清晨,从山西省太原市中心出发,向西北行驶27公里,就到了阳曲县泥屯镇。晨光从三面环抱的黄土梁上倾泻而下,照亮了中部的平坦盆地,泥屯河从山地蜿蜒而来,润泽良田,目之所及,沐浴在一片金黄中。
黄土地、矿石山、小果园,曾几何时,泥屯人靠天吃饭,靠山谋生;而今,示范区、研学线、乡村游,泥屯人掘土生金,依城兴旺。短短几年间,一个资源型的农业大镇蜕变为集约型的现代化城郊镇,走上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致富密码?
建强班子 铆劲找出路
2021年,有着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老乡镇”李永莲,来到泥屯镇担任党委书记。
在村里转,她发现村民总是“满面愁容”。种田人发愁,年轻人涌向城市,村里的撂荒地越来越多;采石人发愁,大量石料厂因环保不达标陆续关停,没了赚钱的生意;村干部发愁,以前躺在那儿就够活,现在大锅里没饭,村集体威信越来越低。
“根本原因是没有主心骨,大家找不到方向。”李永莲和镇党委班子成员调研各村情况后,一致认为,首先要做的是建强村班子,把人心聚起来。
全镇21个行政村,先后排查出11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镇党委当即制定“一村一策一专班”整顿方案,镇党委成员和包村干部共同为责任人,每村由2名干部落实帮扶整顿工作责任,以强班子为村庄发展注入活力。
这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当属归朝村。“产业规划混乱,欠了一屁股外债,群众怨气很大,村干部只能从镇里下派。”李永莲主动包联归朝村时,心里也没底。
一次次吃闭门羹后,李永莲和包村干部终于从村民口中“挖”出一个大家都点头的名字——郑建国。他在县里经商,摩托、林业、水果批发……很多生意都做得红红火火,还是个老党员。经过李永莲多次上门做工作,2021年11月,郑建国欣然返乡,一肩挑起了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的重担。
郑建国和李永莲天天到田间地头“踩点”,多方考察后,决定从村里果蔬种植优势入手,改造山上沙石较多的撂荒地,由村集体统一规划建设大棚。
村民的工作却不好做。有的人宁可以每亩60元的低价把地租给种植大户,也不相信村集体能兑现每亩300元的返租价。
郑建国没被“劝退”,第二天,他把村民召集到一起,拿出手写的欠条和承诺书,又自掏腰包先垫付了租金。“再怎样也不让大家吃亏!”他的决心撬动了村民的心。在大家的支持下,果蔬大棚规模不断扩大到1500亩左右,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
看到路子可行,郑建国发动村里的党员种植大户帮助村民改良品种、升级改造40余处村民自营采摘园,现在,村里水蜜桃、蟠桃、西梅、苹果等品类丰富,游客四季不断。
“咱村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还有夏代、战国文化遗址,一定得好好保护利用起来。”村集体挣了钱,郑建国又带着村里的党员改造人居环境、保护古建筑、古院落,把设施农业与蔬果采摘、休闲观光、古院民俗融合起来。“以前喊破了嗓子没人理,现在书记带着我们挣钱,大家心气顺了,矛盾也少了。”归朝村村民周成全说。
“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村干部能力如果不提升,没法满足发展的需要。”李永莲和镇党委班子想方设法帮助镇村干部开拓思路、找准各村发展路径,每月至少办2期“泥屯讲堂”,职能部门业务骨干、优秀基层干部登台授课,村集体经济项目怎么选、怎么给群众做工作……讲的都是实用的干货。“大家集思广益,铆足了劲儿为各村发展想办法、找出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武宏说。
一村一品 打出金招牌
2022年,太原市聚焦短板弱项,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泥屯镇一些村,因为土地种植效率低、石料厂倒闭等原因,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性不强,甚至个别还欠了外债,成为重点攻坚对象。
镇党委召开会议,讨论解决之法,各村却很难达成一致。“每个村可以先盘盘自己的家底,立足现有资源想办法。”李永莲提议。
一场农村集体经济合同专项清理、村级债务化解和新增资源收费的“清化收”专项行动如火如荼展开。镇党委班子成员每人包干2个村,与村党支部一起盘合同、清债务、找资源,把压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的“包袱”一个个卸下,让各村发展空间腾出来、资金攒起来、特色优势充分施展。
泥屯村利用回笼资金,扩展“清风良业”合作社生产规模,为全镇小米提供耕种收服务;龙泉村打出“三藏古寺”文化招牌,让古建筑焕发新生;岔上村依托好山好水,吸引大学生返乡,开发露营基地……通过规模种植、挖潜文化、招引项目等方式,许多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越来越强。
看着资源好的村纷纷走上了发展快车道,伽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刚强坐不住了,跑来找李永莲,“我们村要什么没什么,只有一个废旧小学,这可怎么办?”
李永莲也犯愁。她和村“两委”干部反复讨论,一开始大家想学习周边村的经验,引入服装企业,但根本没有企业愿意来。
“其他地方开展党性教育,大都立足自身特色,我们作为农业大镇,能不能专门突出‘三农’方面的内容?”外出学习培训时,李永莲还在琢磨伽东村的出路。
她把想法和村干部商量后,大家一拍即合。2023年6月底,借着镇里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的契机,伽东村将废旧村小学教室进行改造,建起900余平方米的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镇党委包村干部帮着跑项目,与县委党校签订了合作协议。
现在,徜徉宽敞明亮的展厅,中国农史的发展脉络、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领域的百年成就铺呈眼前,在讲堂,观一场镇村干部亲身演绎的《阳曲娘亲》沉浸式红色党课,在思西奶娘白银翠哺育革命后代的故事中,品悟红色文化,初心使命愈发坚定。基地运营一年,就接待了80余批次,6000余人次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
眼看客流量越来越大,村里2024年还利用10亩闲置荒地搞起了“一米菜园”,提供果蔬耕种租赁业务,让游客一年四季都能体验亲自耕种、采摘的乐趣,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菜园试运行半年就净赚3万元,一亩地比种粮多挣一倍。”和刚强说。
连点成线 拥抱大市场
泥屯的小米、中兵的酥梨,芦家河的土窑洞、龙泉的三藏寺,西思的现代农业、岔上的露营基地……泥屯镇村村都有自己的主打品牌,农、文、旅项目遍地开花。
“如果体验感不行,游客来了一次就不想再来了。”镇里人气旺了,村民又产生了新的担忧。
“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很快就会被淘汰。”李永莲召集各村党支部书记商量,“我们要积极发展新业态,让产业连点成线、转型升级。”
一开始,镇党委利用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打造“泥屯优选平台”,号召农村主播线上售卖各村的农特产品,“一开播就卖空了,需求比想象中大。”伽东村党支部委员和晋阳说。
趁热打铁,镇党委以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为起点,用“1+N”的形式,打造“泥”味之旅“行走的党课”,陆续规划出劳动体验、生态采摘、休闲观光三条研学路线,不仅把各村的特色采摘园链接起来,还让游客饱览传统文化遗址、走近古村落,住进土窑洞、吃上农家饭,推出农文旅融合消费新业态、新场景。
2023年以来,省级开发区——阳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在泥屯镇逐步落成,又带来一次发展的好机会。
设施蔬菜种植、农产品加工、生命健康创新综合体项目……然而,对于一系列利好项目的落地,一开始村民并不买账。
“一次园区道路征地涉及两个村16户村民的耕地,村民和施工队起了冲突,最后我们协调园区,将边角地收储,解决了问题。”镇党委委员赵政伟主要负责征地拆迁工作,他经常召集企业、村干部、村民代表开调解会解决矛盾。“服务好企业是给镇里发展打基础,但也不能让村民吃亏。”
为了给园区项目保驾护航,镇党委班子联合园区,成立项目推进工作专班,党委副书记和综治调解员轮流在园区工作室坐班,为企业及时提供帮办服务。
园区红火,让村民富在家门口。镇党委牵头,建立各村与园区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园区治理共研、产业共谋、品牌共创,还搭建“用工储备站”,为村民争取了100余个就业岗位。“老百姓有活儿干、有钱赚,和党组织的关系越来越近了。”镇党委副书记、党建办主任金鑫说。
而今,背靠太原半小时都市圈区位优势和阳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的政策优势,泥屯镇形成南部11个村的四季瓜果采摘、北部3个村的生态康养休闲、中部7个村的农优特产示范片区,游客纷至沓来。
初冬的午后,走在街上,遇到的村民都乐呵呵的,看到镇、村干部,总是亲切称呼他们“永莲”“鑫儿”“建国”……“老百姓把我们当亲人,我们更得‘甩开膀子干’,做给群众看!”新一期“泥屯讲堂”开课,李永莲的话,激荡起很多共鸣。泥屯镇党委的实干之路,远未停歇。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