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宁可饿着肚子,也不与民争食”——晋察冀边区的“树叶训令”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942年,由于旱灾和日军的封锁“扫荡”,晋察冀边区军民进入一段非常困难的时期,生活难以为继,不得不将树叶作为口粮。而当时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签发了这样一道“树叶训令”。“树叶训令”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在革命战争年代,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对百姓的无比关爱之情,彰显出人民军队铁一般的纪律意识。

  灾荒与日军“扫荡”造成空前困难

  1937年,以聂荣臻为首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在山西五台组建,在中共地方组织的配合下,分兵四路向察南、雁北、冀西等地发展。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阜平、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四个军分区。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我党我军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对这块根据地的进攻和“扫荡”从未停止过。晋察冀军区成立仅半个月,日军便调集2万余人从平绥、同蒲、平汉、正太铁路分路对根据地进行围攻。

  1942年春,晋察冀边区又遭遇了大旱灾,很多庄稼都因缺水而旱死,冀中平原和整个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收成锐减。旱灾加上日军的“扫荡”“蚕食”和全面进攻,晋察冀边区粮食、药品以及基本生活日用品十分短缺,经济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雪上加霜的是,疟疾、痢疾、回归热等疾病在边区许多地方蔓延流行,还有不少战士得了夜盲症,却因为缺少药品得不到及时医治。

  据相关资料记载,1942年8月,仅日军对北岳区进行的两个月“扫荡”,就抢走粮食5800万斤、现款60余万元、牲口1.1万头,毁坏庄稼5.2万亩。

  军民采叶充饥

  在那段艰难的反“扫荡”岁月里,边区军民饱受战事和饥荒的摧残,许多地方的群众被迫捋树叶、剥树皮充饥度日。

  而随着灾荒的加剧,树木低处的树叶所剩无几,要想采摘到树叶,只能让会爬树的人冒着危险爬上树干的高处,用斧子、镰刀把树枝砍下来,下面的人负责捋树叶。群众将采得的嫩叶捋下后,把树叶放到大瓮中用清水沤起来,短则十天半月、长则两三个月之后就能吃了。这种树叶当时被称为黄菜,食用时用刀切细,拌上少量玉米面、豆面或炒面,或蒸或煮。

  没有粮食吃的不仅仅是老百姓,当时军队缺少给养也是大问题。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部队以喂马的黑豆为主食,吃黑豆很难消化,不少人因此消化不良甚至得了胃病。后来即使是难以消化的黑豆也不够吃,八路军战士不得不采摘树叶充饥。那时部队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每顿饭是几个二三两重的树叶饼,吃不饱就多喝点野菜汤。为了不断粮挨饿,战士们每天出去采树叶,而一棵大树上的树叶仅够一个排39人吃上一天。当时的晋察冀司令部设在唐县和家庄村,村里有老百姓900多人,再加上200多人的部队,村庄附近的树叶根本满足不了这么多人的需求。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因为部队里都是年轻人,手脚灵活,上树也很容易,要是双方抢着摘树叶,老百姓肯定抢不过。部队摘了老百姓就没得吃了,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不采取措施,很可能就要影响军民关系。

  不与民争颁布训令

  群众需要度荒,部队需要军粮,战马需要饲料……这一切问题,都压在了聂荣臻肩上。看到老百姓吃树叶、树皮,孩子们的身体都很瘦弱,聂荣臻心里很着急。

  有一天,炊事员采来一篮嫩杨叶芽,拌上仅有的一点玉米渣渣,给聂荣臻蒸了一小盆“苦累”(一种把菜蒸在一起的代食品)。聂荣臻询问炊事员杨树叶的来源后,严厉地批评了炊事员“与群众争抢树叶,不为群众断粮所着想、不为忍饥挨饿的伤病员所着想”的错误做法。他要求炊事员把“苦累”端回去送给机关的伤病员吃,并斩钉截铁地说:“人民子弟兵绝不与民争食!”

  随后,聂荣臻摇起电话,指示军区政治部迅速起草一个训令,“命令全区所有部队,将村庄周围15里以内的树叶,全部让给老百姓,部队到远离村庄处采摘树叶充饥”,部队所有伙食单位,一律不准采摘杨叶、榆叶,也不准在村庄周围挖野菜,这些东西要全部留给驻地群众。

  训令通常是部队里以政治部名义下达的命令,是必须执行的,针对的是非常重要的事宜。这个关于“禁止采摘树叶”的特殊训令以布告的形式贴到村庄周围,要求全边区部队严格执行。训令发出后,部队每天要跑十几里的山路去摘树叶,附近山上的树叶野果都留给老百姓。

  当村民们得知此事后,纷纷表示八路军是我们的子弟兵,大家应该一起共渡难关。更有一些群众找到军区和边区政府,恳切地希望聂荣臻收回训令,但是聂荣臻并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而是说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八路军的纪律。”

  后来,这个训令不仅没有被收回,而且还传达到了晋察冀北岳区的各个部队里。

  自己动手节衣缩食

  在党中央正确方针的指引和边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根据地的军民并没有被困难所压倒,他们紧密团结,艰苦奋斗,通过增产节约的大生产运动克服了困难。

  这一时期,党中央对敌后抗战连续发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目前形势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敌我斗争更加激烈的阶段,我们的总方针应当是坚持长期的斗争,要采取一切斗争方式(从激烈的武装斗争到敌占区革命的两面政权)同敌人周旋,力争保存自己的实力(不但是武装实力,而且是群众实力),以待有利时机。为利于坚持长期战争,准备将来反攻,要坚决实行精兵简政,节省民力,休整兵力,训练干部和发展经济,加强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的建设。

  1941年秋季反“扫荡”结束,经济上的困难刚一出现,晋察冀分局和军区就对边区军民进行了爱护根据地、发扬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教育。1942年,当困难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根据地一方面抓紧反“扫荡”斗争,另一方面又大力动员和组织干部战士,利用战斗空隙,帮助群众重整家园。

  机关和部队普遍制订了节约粮食计划,所有脱产人员,除伤病员外每人每天节约一至二两粮食。农业生产方面,适时地开展抢种抢收运动,能种什么就种什么,能收的积极抢收,尽量做到颗粒归仓。在军队内部,领导与战士同甘共苦,各级干部带头参加生产自救。为了抗击旱灾,聂荣臻亲自挑起扁担,同青年战士一起挑水播种,还与警卫员、通信员一起养了一群羊。

  为了节约经费,一张纸一个信封都要正反两面用。医院里的纱布经过洗涤消毒后继续使用。为解燃眉之急,聂荣臻命令部队杀掉一批老弱病残坐骑,把马肉和部分黑豆分给战士和群众。没有炕席,各部队和机关自己动手找草帘子。夏装由每人两套改为一套,棉衣能拆洗重穿的就不发新的。为了节省民力,边区政府制定了《晋察冀边区抗战勤务动员办法》,规定只有县团级以上的机关才有权动员民力。为了与疾病作斗争,边区还发动大家广泛采集中草药,自力更生制作了许多简单的医疗器械,满足了战时的需要。为了渡过难关,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最紧张的农忙季节,机关、部队、学校都停止工作,突击生产,甚至连医院里的许多伤病员都到地里劳动。

  除支援群众生产外,军区还要求部队平均每人生产50斤粮食、100斤菜,并且规定不能占用群众的土地和增加人民负担,要完全靠自己开荒解决。到后来,许多部队已能做到不用买菜,每人每日平均可以吃到3钱盐、2钱油,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八路军更加英勇作战,处处维护群众利益。同样,人民群众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军队,宁肯自己少吃,打下粮食也要先交公粮。边区的广大妇女们克服重重困难,一针一线地给部队赶做了大批军鞋。军爱民、民拥军的佳话,到处传诵。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同甘共苦,闯过了难关。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1日 07:4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许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