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年轻人,一个就是马克思,26岁。一个就是恩格斯,24岁。
这次呢,并不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但却是第一次的促膝长谈。早在马克思还是《莱茵报》编辑的时候,两个人就有过第一次的见面。当时,是恩格斯前往《莱茵报》编辑部与马克思见面,但是两个人匆匆一面之交后,便各奔前程了。
因为不久以后,恩格斯按照他父亲的安排,前往英国一家叫做“欧门-恩格斯”的纺织工厂实习。从这家公司的名字我们大家就可以猜到,恩格斯的父亲是两位合伙创始人之一。由此可见,如果说马克思的家庭还是中产阶级的话,那么恩格斯则出生于一个不折不扣的资产阶级家庭。
但是,恩格斯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公子哥,而是在纺织工厂里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因此对于英国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状况,恩格斯有着切身的体会。从这时开始,恩格斯就意识到青年黑格尔派、柏林“自由人”这些学术团体不过是玩弄一些故作高深的词句,而对真正的社会现实状况是一无所知。
往哪里投稿比较好呢?恩格斯对马克思和卢格主编的《德法年鉴》非常的感兴趣,当马克思收到恩格斯的来稿时,他立刻感受到了恩格斯的天才与与众不同,特别是恩格斯的许多观点和自己不谋而合,这简直是“英雄所见略同”,于是当即决定录用恩格斯的这两篇文章,连同马克思自己的两篇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一起,把这四篇文章作为《德法年鉴》的创刊号一起刊登了出来,同时向恩格斯发出了邀请,请他到巴黎家中坐一坐。
这样恩格斯就在取道法国回国的途中,出现了我们刚才开头讲到的那一幕。
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当即就决定为了共同的理想和志向,要合作干一番大事业。
与此同时,马克思埋头于不为人知的艰苦地写作之中,写作的内容除了马克思本人之外,几乎没有第二个人知道,连恩格斯都毫不知情。马克思这一时期写下的这些厚厚的手稿,在80多年后与其他手稿一起被运到了苏联,而这么多年来人们一直都不知道这些手稿的存在!因为这些手稿没有题目,编排也非常的随意和杂乱,后来苏联人找来了当时最出色的情报解密专家来进行翻译,并且推测出这些手稿就是马克思1844年在巴黎时候所写的。由于这个内容涉及到经济学和哲学,因此就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来为它命名。
手稿一经发表,就震惊了东、西方世界。许多思想家声称看过马克思这部手稿之后,从根本上转变了对马克思的研究态度和方向。时至今日,它仍是马克思文献中被引用最多、同时也是最难懂的文本之一。这部手稿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的艰难的创造,它的完成可以说是马克思新世界观萌芽前的最后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
简单来讲,“异化”就是我创造出来的东西,反过来又敌视我、压榨我、奴役我的过程。马克思用“异化”概念研究的是劳动问题。他说,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劳动,看上去这个逻辑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马克思说,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就会发现不同,如果说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话,人应该热爱劳动才对,但是社会现实状况呢?恰恰相反:人在劳动中感到不幸福不舒畅,不劳动时他才感到幸福舒畅。
马克思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那就是把“异化劳动”当成了劳动本身,真正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而要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唯一的道路就是打破现有的不合理的状态,也就是“革命”。
而人类社会能不能彻底摆脱这样一种异化呢?是可以的。这就是要通过共产主义社会来实现人的解放,异化劳动的克服,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对于一个只有26岁年龄的青年人而言,无疑天才般的对人类历史的洞见。于是万事俱备,它距离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横空出世,只有一步之遥了。